【金版学案】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同步辅导与检测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VIP

【金版学案】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同步辅导与检测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版学案】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同步辅导与检测课件 岳麓版必修2

2.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位于成都平原的一座2000多年前的大型水利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 A.三峡水利工程 B.坎儿井 C.都江堰 D.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 解析:从题干关键信息“成都平原”、“2000多年”,即可确定是岷江上的都江堰。 答案:C 3.战国时期,诸侯国大力兴修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  ) A.发展长途贸易 B.运送军粮 C.发展小农经济 D.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战国时期是诸侯争霸,弱肉强食的年代,各诸侯国都纷纷变法图强,兴修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发展经济,提升实力。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发展水利,才能发展小农经济,才能实现富国强兵,故选C。 答案:C 4.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句民谚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 A.分散性 B.自给自足 C.相对稳定性 D.精耕细作 解析:民谚反映古代人民看重农业生产,轻视商业。A、B、C、D四个选项都是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但与题意相符的只有C项。正是因为农业的相对稳定性,有利于生活相对安定,使人民重视农业而轻视商业。 答案:C 5.北方一些地区曾流行“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的俗语,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民习惯于简朴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落后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农耕经济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属中等难度题。本题重点落在对小农经济的理解上。农民在封建社会里是不可能有富裕安逸的生活的,选项A不正确。选项B最有迷惑性,但不能反映题干的要求,也不正确。选项D在题干中也没有反映,也可排除。选项C反映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经济特征,正确。 答案:C 提升突破——增强人文素养 一、选择题 1.(2013·安庆一模)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 B.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 D.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 解析:精耕细作是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采用较先进技术措施,进行细致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内容包括: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经验、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精耕细作是小农经济的一个重要表现,而小农经济本身的封闭性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得社会分工表现的不明显。据此本题A、B、C属于原因,D项说法错误。 答案:D 2.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中外古代农业的发展。A、C、D三项涉及农业生产的土地、农具、地理原因,中外基本相同,只有B项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答案:B 3.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发展沿革历史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故①正确;根据材料“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得知坎儿井正是利用新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而兴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故③正确;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到坎儿井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故④正确;而材料没有体现该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另外根据所学知识在坎儿井之前还有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4.《吕氏春秋·上农》记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小农“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一生辛勤劳作,才能勉强维持生存。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5.《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xiongxchun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