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中语文 专一 第1课 季氏将伐颛臾配套课件 苏教版必修4.ppt

高中语文 专一 第1课 季氏将伐颛臾配套课件 苏教版必修4.ppt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 专一 第1课 季氏将伐颛臾配套课件 苏教版必修4

C.第3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句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解析:D项,表述不当,文中并无“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 答案:D 1.语言简练,含意丰富 这是一篇语言简练的语录体散文。“季氏将伐颛臾”,开篇6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孔子与弟子的谈话背景,紧急的态势推动谈话展开。文章中有些成语及警句如“分崩离析”“既来之,则安之”,言简意赅,至今还被广泛运用。 2.反复辩难,逐层深入 谈话有3个层次,反复辩难,逐层深入。“求……而在萧墙之内也”这段话的3个层次也极为明晰。第1层驳冉有的托辞;第2层提出“均”和“安”是治国的基本原则,“修文德”是对“远人”的基本政策;第3层指出冉有、季路辅佐季氏违背了上述原则,并预言季孙之忧“在萧墙之内”。逐层深入地借季氏企图吞并颛臾一事阐明治国方针和对“远人”政策等原则性的问题。 3.比喻论证,鲜明突出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的道理的论证方法。本文就多处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当然是管理者的过失,看护者的责任!孔子运用这个比喻,鲜明地指出冉有、季路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仁不让的孔子 孔子一向是温和的,但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却疾言厉色地指斥弟子冉有与季路,他们在其位不能谋其政,背离仁义,主张袒护无道之君,还强词夺理,推卸责任。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显示了他坚守仁道、正直而行、不阿世、不屈己的人格魅力。不仅如此,孔子还成功预言鲁国真正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这种丰富的政治阅历与 锐利的政治眼光展现了孔子的政治魅力。他反对谋动干戈、力主修德服人的战略同样适用于今天营造安定和谐局面的社会需求。可以说,在那个混沌的时代,孔子的信念之灯照亮了他坎坷的人生,而他的仁爱之烛则照亮了千秋万代。 [应用角度] “坚守信念”“敢于担当责任”“正道直行”“近忧与远虑”“以德服人”“和谐”“眼光”“仁爱”等 [应用片段] 曾记否,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思想和学说,拜会了无数国君,仕途屡屡受挫,最终也未得大用。是孔子无才无能,思想不高明吗?孔子的才能如日月之光,无人可及,只是春秋争霸,各国国君都以武力自居。孔夫子有自知之明,他认识到自己的长处,认识到推行教育是一条传承文明的康庄大道。他首开私塾教育之先河,人不分贵贱,地不分远近,广收学徒,传经布道。微言大义著华章,圣哲仁师传薪火。三千弟子,《诗》三百篇,《论语》一部,使他成为中国文化传递的先驱。夫子智,给梦想插上教育的翅膀,成就了万古圣哲的英明。(节选自高考满分作文《因材施教与因地制宜》) 撤并学校别异化成“政绩工程” 连日来,一个关于浙江省某镇中学被撤并,引发农民下跪请愿的网帖受到高度关注。网帖称,该镇唯一的优质中学被撤并,导致数百学生被迫到60里外的乡镇求学。村民情急之下拦下一辆新闻采访车,集体下跪,哭求记者为民请命。该镇中学因何撤并?村民下跪请愿究竟有没有道理?教育部门这样做到底如何考虑? [热评] 撤并一所学校,涉及几十、数百户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这样大的事情压根儿不跟老百姓商量,想撤就撤、想并就并,致使许多教育公有资源白白浪费了。规模办学,说穿了还是一种“政绩工程”的思想在作怪,某些为官者想办大学校去为自己捞政绩,而把老百姓的利益放置到一旁。 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做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讽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

文档评论(0)

ganqlud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