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考历史 13宋明理学课件 人民版必修3.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历史 13宋明理学课件 人民版必修3

(P16)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他(王守仁)的这种观点? 提示 他肯定了文化对于人心影响深远的事实,肯定了精神力量的作用。尽管他在某种意义上夸大了这种作用,但是他的忧虑又是有道理的。实际上,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能否定和轻视文化的作用。 (P17)概括比较朱熹和王守仁对待人生修养的不同点。 提示 朱熹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王守仁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4. 【自我测评】 【材料阅读与思考】 (P17)我们应当怎样理解王阳明所说的“良知”? 提示 “良知”的说法出自孟子。王守仁借用“良知”一词,又指出“良知既是天理”,是对孟子的发挥。他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王守仁特别强调“知行合一”、“致良知”,是对朱熹“致知”命题的修正,更加明白简易。 创新互动课堂 主要考点突破 热点考向示例 教材习题全解 课时三 宋明理学 右图是素有“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 院第一”美称的白鹿洞书院的图片。书院 位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 之阳,南唐升元年间,李勃隐居白鹿洞, 正式被辟为书馆,称为白鹿学馆。宋仁 宗五年,改成“白鹿书院”,但不久即废。直到著名理学家朱熹重修学院后,白鹿书院才扬名国内,“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杉杉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尝试探究:朱熹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如何?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课标分解 1.了解儒学复兴运动的表现及北宋五子的主要观点。 2.掌握朱熹的思想及其影响,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3.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儒学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右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 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 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 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提示 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 会思潮,反映了三者之间融合的趋势。 1. 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太极图·易说》 这段材料所述包含了什么样的哲学思想? 提示 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 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朱熹的父亲朱松曾请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这个传说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但有人说把朱熹比喻成“孔夫子”是有一定道理的。你知道这是因为什么吗? 提示 因为朱熹的学说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 3. 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陆九渊集》 陆九渊的理学思想是怎样的? 提示 陆九渊把“心”与“理”说成是人固有的,他提出心即理也,即本心即天理。 4. 考点一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突破依据:本考点是本课时的重点内容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世界观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方法论 格物致知(外在) 内心反省(内在)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相同点 范围 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主张 同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要求人们克服私欲,规范人们的行为 地位影响 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是 (  )。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解析 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都主张以三纲五常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消除人们的私欲,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所以C项为二者的共同点。A项为程朱理学的基本主张,B、D两项是王阳明心学的主张。 答案 C 【示范1】? 角度1 从二者的相同点角度突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熹 材料二 心之良知是为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良知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不肖者虽其弊昧之极,良知又未尚不存也。 ——《□□□全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朱熹的什么思想主张? (2)材料二反映了谁的思想?概述材料二的主要主

文档评论(0)

ganqlud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