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补充2)《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
范文:
《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
范存忠
一
《赵氏孤儿》传入法国,是在1732年——1733年间。1734年,法国《水星杂志》发表了该剧的段落。1735年,巴黎耶稣会教士杜赫德的《中国通志》出版,其中有《赵氏孤儿》的全译本,译者是在华耶稣会士马若瑟。
马若瑟,1698年(康熙37年)到中国,1735年(雍正13年)死于澳门。他汉语水平很好,译过一些宗教书籍,还有书经和诗经。不过他译的《赵氏孤儿》很不完整,只保留了一些宾白,曲子一概未译。(明徐渭言:“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所以只有宾白的中国戏曲,精华丧失很多。)
《中国通志》当时很受欧洲重视,其他语言很快开始翻译。1736年,第一个英译本就出现,随后还有更全面的版本,英国很快接触到了这部书。
二
杜赫德本人没有到中国,他主要从事编辑工作。他认为中国戏剧和小说差不过,意在惩恶扬善。他批评中国戏剧没有遵守三一律等欧洲规则。
伏尔泰的朋友阿尔央斯侯爵在《中国人信札》中对《赵氏孤儿》进行了更详细的评论。
他首先批评《赵氏孤儿》没有遵循三一律,特别是时间和地方方面的规定。此外,他认为《赵氏孤儿》违反了古典主义的或然律,如演员的自我介绍,屠岸贾一上台就说:“某乃晋国大将军屠岸贾是也。”
三
英国批评家中,赫德1751年对其进行了仔细的讨论。他主要是考察了该剧和古希腊悲剧有何相似,认为两者在布局和结构上有很多相似,进而肯定了该剧的成就。他指出,两者都是因为很好地模仿了自然,所以尽管两者没有交流,但在写作方法上有一致的地方,“一般通行的原则可以产生写作方法的相似”。
四
英国的哈切特1741年对《赵氏孤儿》进行了改编,取名《中国孤儿》。中国戏剧的改编,这是第一次。他对剧中人物做了极大的改动,屠岸贾改成萧何、公孙杵臼改成老子、提弥明改成吴三桂、赵武改成了康熙。
不过,剧情基本符合原作。在第三幕加了医生和医生太太商量、争辩的场面。后两幕改动较大,第四幕中,首相想让医生用药毒死国君。医生和朋友商量,将大将军死难的经过画在黄袍上,等待机会。这时,大臣们正纷纷向国君控诉首相,而国君需要证据。第五幕,中国和鞑靼发生战争,首相与国君讨论失利的原因,医生出示黄袍,把事情真相告诉了国君。结果,首相伏法,国君奖赏了有功人员,并给老子修了庄严肃穆的坟墓。全剧在群众的欢呼中结束。
五
哈切特这出剧从来没有上演过。它的政治意义大于它的戏剧意义。这出剧是献给阿格尔公爵的,哈切特在献词中就指出,剧的主题是揭露朝廷腐败。
当时英国的首相是辉格党人瓦尔帕尔,他把持朝政,排除异己,以他为中心形成“在朝党”。他的反对党被称为“在野党”,包括蒲伯、斯威夫特、菲尔丁等文人,也包括战功卓著的阿格尔公爵。
哈切特也是在野党的作家之一。他通过《中国孤儿》就抨击了首相的执政。阿格尔公爵曾1740年在上议院对瓦尔帕尔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因而被免职。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赵氏孤儿》中,是武将陷害文臣,而在《中国孤儿》中,是文臣迫害武将。
1741年,在野党在议会提出罢免首相,没有得到通过,但斗争没有停止,一直到1742年瓦尔帕尔下台。
六
十七八年后,英国出现了谋飞的改编本。他的本子和哈切特的除了来源相同,没有直接联系,而是和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有很大关系。
伏尔泰从古典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赵氏孤儿》无法同法国的剧作相比。但他同时指出,《赵氏孤儿》是十四世纪的作品,这比当时的欧洲戏剧高明多了。
伏尔泰把这故事从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时代移到了一千七八百年后的蒙元时期,在情节上只保存了搜孤救孤的情节。
剧情:成吉思汗征服了中国,捕杀前朝遗孤,把遗臣盛缔抓了,因为他掩藏了遗孤。盛缔也同程婴一样,用自己的孩子做了替代。盛缔的妻子奚氏抑制不住母爱,说出了真相。据说之前成吉思汗在中原避难时,曾向奚氏求爱。于是成吉思汗提出,如果奚氏肯改嫁,他可以不予追究。奚氏誓死不从。成吉思汗原以为蛮力可以征服一切,可看到这一对意志坚定的夫妇,受到感动,改变了主意,不但赦免了遗孤,还准备把他抚养成人。奚氏问他:“是什么东西使你改变了主意?”成吉思汗答道:“你们的道德。”
这出剧于1755年在巴黎上演,随后出版。同年11月,伦敦有翻印版。伦敦的《每月评论》有详细介绍。12月,出现了无名氏的英译本,但被《每月评论》指责翻译拙劣。
七
伏尔泰的剧本上演和出版后,英国至少有两个剧作家准备改编,其中就有演员兼剧作家阿瑟?谋飞。他在1756年就完成了初稿《中国孤儿》,又经过了两年多的吸纳意见和改动,1759年4月底在伦敦如瑞兰剧院上演成功,他也成为了当时著名的悲剧作家。
谋飞在上演成功后还发表了一封给伏尔泰的公开信。其中,他不赞成伏尔泰在戏中穿插了一个蒙汉恋爱故事。他还认为,伏尔泰剧中的两个孤儿都是摇篮中的人物,减弱了剧情的戏剧性。
同时,他认为《赵氏孤儿》对救孤一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