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时期室内设计思想研究(共2578字)
明清时期室内设计思想研究(共2578字)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并有着丰富深厚的哲理与底蕴,中国人深层的世界观、自然观等民族意识也不可避免地通过建筑环境的塑造反映出来,如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重建筑与环境的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共鸣美学原则,主张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角度去丰富空间,对人在建筑环境中的感受重于实体结构的物质表现等,使传统建筑获得更高层次的境界内涵。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中国人将自己与天地万物紧密联系,主张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深远。《考工记》曾提出“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即人应该在尊重客观自然的基础上能动地利用自然,不尚穷工极巧的矫饰和工丽,追求自然简雅的审美情调。这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不可避免要映射到建筑空间的设计创作中。可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
1、顺应自然
我国古代在营造城池、园林、建筑过程中,非常重视顺天地气候、地理等“天性”,以期同自然和谐相处,盛行两千多年的风水术即包含了对自然界普遍规律的认识及适应,明清时期堪舆方面提出的理论和观点,比之前朝更为系统和成熟,加深了中国建筑及室内与自然环境的充分交融,家具的设计制作也强调顺乎其性而为之,反对施以过多人工干预,“顺其性者必坚,戕其体者易坏”、推重“天趣自然”,否则即为“恶俗”。
2、师法自然
向自然学习、以自然为美,然而师法自然的思想并非只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要对其有所概括和提炼,这在传统园林艺术的总体布局到山水树木等细节的经营处理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强调顺乎其性地利用材料的自然属性,文震亨的《长物志》,通贯全书都是“自然古雅”、“无脂粉气”等审美标准,不尚矫饰,追求萧疏简淡,反对人巧外露。
3、因借自然
寄情山水是沉淀于中国人心中的特有传统文化理念与情怀,因山构屋,濒水筑室,在建筑空间的分隔处理上,利用隔扇、窗、挂落等构件,通过“借景”、“透景”引入露天空间、自然景物,寻求室内外环境的通融,还把各种自然元素引入室内空间中,在室内营建自然景观体系,如大量使用盆景、绿植、插花、石玩等室内陈设,蓄养鱼、鸟等,甚至利用山水画、花鸟画和匾额、楹联来描写自然景观,实现人与自然的交融。
二、日用即道——宜人的设计观
我国古代建筑空间的经营,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这种礼制下的尊卑意识、名分观念和等级制度,对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包括内外檐装修以至室内家具陈设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类型的形制化、程式化,甚至成为设计发展创新的枷锁和束缚。明初,虽然仍大力推崇儒学、程朱理学,强调“器以载道”,但在明中后期,王学以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崛起,追求个性自由、思想解放,“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还提出“百姓日用即道”,强调重视百姓日常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明末清初,一些学者继而提倡“实学”,视角定在“实用”之上,正如李渔、文震亨等人提出“凡人制物,务使人人可备,家家可用”,以及“制具尚用”等等,设计创作由重“礼”向重“人”回归转化,如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提出“榻高一尺二寸,屏高一尺三寸,长七尺有余,横三尺五寸”,要求设计满足“体舒”、“神怡”等生理、情感诉求。
三、文心匠意——文人的影响与介入
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建筑大都以工匠为设计主体,尽管他们其中很多人有着高超的营造技能,但“中国古代匠师并不钻研建筑科学理论与技术原理,对构造、形制、装饰等等的模仿、移用才是兴趣所在……”,且由于知识、文化等方面的制约与局限,每晦于文字,常赖口授实习,很难达到一个高度;此外,中国古代有重道抑器、重文轻技的传统,这些工匠之术又为士大夫所不齿,即所谓“君子不器”,且设计门类芜杂,技艺繁复,非受实际训练、精通制作,毕生役其事者,无能为力。明清时期的工匠获得了比以往更高的社会地位,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同时,他们也能够摆脱权威规训的约束,获得更多的创作自由,明中、晚期,复杂的社会背景导致大批文人士大夫挂冠归隐,他们多通过设计来“自适”,同时还进行实践经验和理论的总结,如《遵生八笺》、《园冶》、《闲情偶记》、《长物志》等古代设计典籍多成书于这个时期,文人从事设计,有着迥异于一般宫廷匠师与民间工匠的自由意志,他们的美学趣味和生活品位促进了当时设计质量的提升,成为工匠之外推动设计进步的另一重要力量。
四、西学东渐——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中华民族对外来异质文化善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