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健吾对莫式喜剧的借鉴(共6213字)
李健吾对莫式喜剧的借鉴(共6213字)
本文
1936年1月,李健吾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刊行了《以身作则》这出三幕喜剧,属于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1辑。他在书中标注了“后记”的写作日期:1936年1月10日,由此推想这部喜剧的写作时间应该在后记所署的时间之前。李健吾晚年在其自传中,提到《以身作则》在重庆和上海的演出情况,却没有交代此剧的写作背景。[4]1935年8月,李健吾离京赴沪,任上海暨南大学的法国文学教授,除去上课之外,李健吾平时深居简出,伏案写作。[5]很有可能《以身作则》创作于他定居上海之后。这个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并不复杂:地点发生在华北某县城内,一位地方乡绅徐守清有一子一女,他经常以道学教条和封建伦理来要求子女。一位前来县城驻扎的年轻营长方义生爱上了徐守清的女儿玉贞小姐,在马夫宝善的帮助下,假装成医生混入徐家。王婆介绍了一位年轻寡妇张妈给徐家做佣人,满口仁义道德的徐守清对她垂涎三尺,但最终张妈宁愿选择马夫宝善,也不选择这个虚伪的前清举人。方义生的身份最后被徐守清的外甥揭穿,徐守清不得已答应了他和自己女儿的婚事,但要求方义生处罚马夫宝善50军棍。
1937年4月,李健吾继续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刊行了三幕喜剧《新学究》,这一剧作属于“文学丛刊”的第4辑。李健吾既没有写作前言后记,在此后的各种文章中也没有提及过这部喜剧,甚至在1981年写作的自传中也讳莫如深。徐士瑚认为《新学究》的写作时间是在1937年1月,[6]徐士瑚和李健吾是山西同乡,又是清华时期的同学,两人私交甚好,因此即使在徐士瑚并未给出理由的情况下,这一说法也具有一定的可信性。但王为民、祁忠写作的李健吾评传却提出了另外一个说法:由于《新学究》引起了清华某位教授的猜忌,所以李健吾失去了回母校任教的机会,所以才举家南迁上海。[7]如果此说成立的话,那《新学究》的创作时间当在1935年8月李健吾南迁之前,可能还早于《以身作则》的写作。这位“清华某教授”,在唐振常看来,是吴宓(雨僧)先生。他说:此事(指毛彦文嫁给熊希龄一事)大伤先生之心,更感孤独。先生的学生、剧作家李健吾,以此事写成话剧《新学究》,从而嘲讽之。先生确乎有新学究之气,但我以为做此事有失忠厚之道,更非先生所应为。1946年,在上海我偶然对李健吾先生言及此意,李先生仍不无自得,说他很了解雨僧先生。嘲弄老师的痛苦,实在是并不了解老师。[8]
鉴于李健吾在公开场合一直对此剧保持缄默,所以唐振常的说法也有待考证。但不管《以身作则》和《新学究》孰先孰后,都被研究者当作“莫氏喜剧”来看待。作家师陀在回忆文章中记述了1937年9月,李健吾和他在李家书房的谈话,谈话是在莎士比亚和莫里哀、杜工部和元明戏曲等众多书籍的包围中进行的。[9]由此可见,1937年左右,莫里哀喜剧在李健吾书房是占据一席之地的。李健吾还在1935年就天津南开新剧团演出的《财狂》一剧发表了《L’Avare的第四幕第七场》的评论文章,而《财狂》恰恰就是戏剧家曹禺对莫里哀喜剧《吝啬鬼》(L’Avare)的中国式编译。由此证明在1935-1937年之间,李健吾对于莫里哀喜剧是非常熟谙的。
《新学究》是李健吾以高级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一部喜剧。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某大学附近,主要人物是一个自作多情的迂阔的中年教授康如水。他当初拿钱送谢淑仪出国留学,为了等她回来结婚,竟和跟随他15年的发妻离婚。但是谢淑仪并不爱康如水,她爱的是与她同船回国的冯显利。冯显利与康如水是老朋友,但他并不知道谢淑仪就是康如水朝思暮想的意中人。同事孟序功夫妇为冯显利和谢淑仪接风,邀请康如水参加。康如水本来打算趁机机会向朋友们宣布他与谢淑仪结婚的消息,但最后才发现谢淑仪并不爱他,她最终选择了与冯显利结婚。这个以爱情为主题的喜剧出版后相当受欢迎,1937年4月初版,5月旋即再版。
在40年代孤岛困守期间,李健吾又创作了《青春》,这是一个农村题材的爱情故事。观众反响并不很好,读者徐光灿认为《青春》里面最后一幕的大团圆,显然是一种生硬的凑合,这类悲剧,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故事。但李健吾在回复徐光灿的信中说,他原是把《青春》当作喜剧写的。他还辩解说,喜剧,尤其是高级喜剧,往往和悲剧为邻,它让人在笑后感到悲哀,不由不坠入思考;这种笑,才有韵味;这种笑,不仅仅一笑了之,往往倒是真正的悲剧。人世或者由于制度的缺陷,或者由于性格的缺陷,往往形成一种错误,悲剧家把它们看成是悲剧,喜剧家把它们看成是喜剧。莫里哀伟大的地方就在这些特殊的造诣。[10]这出喜剧在当时的上海孤岛沦陷区并未引起太多重视,但到了50年代宣传新婚姻法的时候,却机缘巧合被改编为评剧《小女婿》,接着政策的东风演遍大江南北,风靡一时。
从以上对于李健吾喜剧创作的简要辨析中可以看出,李健吾在30-40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