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南瓜救荒史.doc
中国南瓜救荒史
摘要:救荒、备荒是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最大的影响。众多记载南瓜的典籍(农书、医书、方志等)都对南瓜的救荒、备荒价值大加推崇,着墨甚多,堪称南瓜的“第一要义”。南瓜是典型的菜粮兼用作物,明清以来养活了大量人口,意义非凡。通过给予南瓜去边缘化的历史地位,以南瓜为中心,进行时间、空间视角的整合,是一部值得书写的中国南瓜救荒史。
关键词:南瓜;救荒;影响
中图分类号:K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11-0047-08
历史时期南瓜在荒年、凶年“代粮”、“代饭”的功用很大,即使在丰年也可以俭省粮米。可以说,美洲作物南瓜从引种之初(嘉靖年间自东南海路和西南陆路[1])到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一直扮演着救荒的角色,只是在不同地区发挥作用的时间或早或晚,有的在明末,有的直到晚清才用来救荒;在不同地区发挥作用的程度或大或小,在某些地区几乎等同于粮食作物的价值,在某些地区不及粮食作物的价值。本研究在已有南瓜引种、推广研究的前提下[2],拟填补南瓜救荒史的研究不足。
清末文人吴趼人在宣统二年(1910)上海《舆论时事报》连续刊载小说《情变》,该书共十回,在第一回“走江湖寇四爷卖武羡科名秦二官读书”中,曾大篇幅讲述了南瓜救荒的故事,说的是在扬州府南门外三十里的一个小村庄八里铺发生的故事:
原来秦亢之、绳之的父亲秦谦,是一位务农力穑的长者。每年在自己菜园的隙地上,种了许多南瓜。到了秋深的时候,南瓜成熟了,那大的足有三四十斤一个,小的也不下十来斤。他是个小康之家,还不至于拿南瓜当饭吃,当蔬菜呢,也吃不了多少。所以他每年南瓜成熟时,便都将来削了皮,切了块,煮个稀烂,打成了糊,却拿来糊在竹篱笆上,犹如墙上加灰一般。年年如此,糊得厚了,便把他剥下来,堆存在仓里。有了新南瓜,重新再糊。如此积存了两大仓。家人们都不知他作何用处,他也并不说明。直到临终的时候,方才吩咐儿子说:“你们享尽了太平之福,不曾尝着荒年的苦处。我积了几十年的南瓜,人人都当他是一件没用的东西,我死之后,你们千万不可把他糟蹋了。万一遇了荒年,拿出来稍为加点米,把他煮成粥施赈。这是我闲时备了作急时用的,你们千万在心。”亢之、绳之两个受了遗命,年年也照样收存。这一年恰遇了荒年,所以他弟兄提议起来,喜得志同道合,没有异言。只等认真过不去的时候,便举办起来。[3]9
笔者只截取了一段,前后文与南瓜相关的还有很多,不再抄录。文学创作都是根植于现实的,吴趼人能够对南瓜有这样的认识,说明社会上对南瓜是有这样普遍认知的,如《情变》中所说,南瓜是用来“备做荒年之用”[3]11,结果是“老大一个荒年,一座八里铺,竟没有一个失散逃亡的。”[3]11在荒年中养活了全村人口,解决人们吃饭的问题,避免了该村逃荒。
通过笔者摘录的内容,至少可以看出南瓜作为救荒作物的几点优势:一、南瓜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田间隙地、院前屋后这些不适合种植作物的土地都可以种植南瓜,说明南瓜生长力强、适应性好,而且南瓜抗逆力强、耐粗放管理,不需要许多工作,自己便可生长;二、南瓜产量很高,一般几十斤不等,每顿也吃不了多少,非常适合果腹充饥;三、南瓜在乡间很常见,栽培很多,十分易得,物以稀为贵,所以南瓜价极便宜,小康之家不会拿南瓜当饭吃,贫贱之家却视为主食,非常重视;四、南瓜耐储藏,能够保存很长时间,尤其经过适当加工了,供应期更长,特别适合备荒。
南瓜在《情变》中的荒年立下了汗马功劳,书中记述乡人开始靠南瓜度荒的时间是当年的五月,“直到了年下,秦家积了几十年的南瓜也吃尽了”,吃了整整半年。再结合《情变》中前文,可知饥荒发生的原因是“这一年恰好麦熟的时候,遇了几十天的大雨,把麦都霉了,接着又是淮水大涨,从上流头冲将下来,淮安府以南一带,尽成泽国。”[3]7扬州府一带是稻麦两熟制,麦子歉收,水稻还没到播种的时间,自然需要仰仗南瓜,而南瓜作为夏季蔬菜,即使没有往年的存量,在青黄不接的时期,靠当年的收获亦有救荒奇效。《情变》中对南瓜的诠释姑且作为本篇的前言。
一、总论
明清以来我国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突出,食物供给紧张,米贵伤民时有发生,遇到天灾人祸,饿殍遍野、流民似水几乎成为必然。南瓜虽然在平时也常用来果腹,但在凶年、饥岁救荒作用发挥得可谓淋漓尽致,“田家一饱之需,孰过于此”,[4]38备受推崇。南瓜是“至贱之品”,[5]152因而在贫民中非常受欢迎,几乎不耗费多少成本即可获得。南瓜十分高产,“重至有数百斤者”,[6]7“其形如巨??,围三四尺重一二百斤,每岁大宁巡边必携数枚去,每一枚辄用四人舁之”,[7]124也可见南瓜可长期保存、携带而不坏、不损,所以“巡边必携数枚去”。
“饭瓜”是南瓜最常用的别称之一,该称呼始于明末,在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