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互联网的江湖:微博微信的打开方式
曾经说“晚安”,是真的要睡了;现 在说“晚安”,可能又刷了一个小时朋友 圈。
根据腾讯公布的2015年业绩报告, 微信每月的活跃用户已达5.49亿,微信 已经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接近一半活 跃用户拥有超过100位微信好友。几家 欢乐几家愁。另一则消息是,《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2015年微博的用户规模为2.04亿人,网 民使用率为30.6%,而在2014年,微博 的用户规模为2.48亿人,网民使用率为38.4%。
在微博与微信同时存在的江湖,什么是两者正确的打开方式呢?
私人生活发微信,公共话题看微博
在微博诞生之初,80后的媒体工作者王翔每天至少要发一条,而且要刷N遍,但自从有了微信,他就很少在微博里发言,转以围观为主。“微信朋友圈里99%都是自己原创的内容,记录的是自己的生活。”王翔说。
王翔大概是很多微博与微信双料用户的缩影。据腾讯公布的统计,微信用户平均年龄26岁,97.7%的用户在50岁以下,86.2%的用户在18岁到36岁之间。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宋振韶博士说:“微博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而微信是朋友的圈子,两者个性鲜明。”
王翔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关心国家大事的爸爸喜欢用微博,而经营家族关系的妈妈喜欢用朋友圈。
宋振韶认为,在传播内容上,微博是公共话题的发酵,比如打拐、反腐;而朋友圈里多是私人生活,去哪儿玩了、吃了什么,如果发寻人启事就没什么意义。在传播方式上,微博偏向于单向的信息发布,或许也有互动的功能,如评论、点赞等,但更多的还是一个人的分享;而朋友圈是双向的,如果你发了一条朋友圈没有得到任何反馈,会感到很失落。
宋振韶介绍,心理学上有一个“群体极化”的概念,比如一个群体的平均倾向偏于保守,内部互动越密切,保守倾向就越强烈。“微博相对匿名,极端情绪的泛滥会更普遍,微博上也更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的现象,比如粉丝互掐。微信相对不太会出现极端言论,毕竟大家比较熟悉,极端化不如微博。”宋振韶说。
王翔说:“微博的问题在于,大家主要是去看名人、大V说了什么,给一般用户留下的空间不大,我们就逐渐沦为看客。就跟炒股里面的散户似的,最后只会跟风,无法掌握话语权。”
当朋友圈里混入了其他人
身为媒体工作者,王翔的朋友圈里 有好几百人,且在持续上升中。这样,朋 友圈里就不仅仅是朋友了,还有不少是 一面之交的陌生人。王翔坦言:“这些人 加的时候就对他们设置了朋友圈不可 见。”
一份权威媒体的调查显示,“42.6% 的受访者会对一些人屏蔽朋友圈,屏 蔽对象除了陌生人(44.0%),主要还集 中在上级领导(27.7%)、普通同学同事 (18.8%)和父母亲人(11.6%)等周围人身 上”。而自从微信有了好友分组功能,屏 蔽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有了分类可见 的温和版,据说必备分类就是领导和家 人。
在母亲节时,朋友圈被各种对伟大 母亲的爱与祝福刷屏,有人吐槽:“一群 把妈妈拉进朋友圈黑名单的人在朋友圈 里疯狂地刷着母亲节快乐。”“你在朋 友圈里这么孝顺,你妈妈知道吗?”
一篇调侃文章写道:“自从妈妈加了儿子的微信后,儿子的朋友圈都变得特别励志。”比如“放假3天,在图书馆,远离生活的烦扰,沉浸在书与知识的海洋,感觉很充实”;比如“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经常锻炼可以保证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健康,一起跑步吧”……
还有一篇文章描绘了老板与员工进入朋友圈后,圈里的“画风”都为之一变。来看几组对比:在加老板微信之前,员工的朋友圈是这样的:“什么公司啊!不想干了!天天加班,头发都白了!”而之后,是这样的:“午夜的办公室是那么安静、美好,对于写报告来说真是一剂良药,加油!今天争取4点到家!”
宋振韶说:“微信好友分组与人们的需求相关,有的话题适宜真正的朋友之间谈,而有的是全民可见。”
前面提到的那份调查还显示,70.7%的受访者表示微信朋友圈就是自己的“朋友生活圈”,但也有人发现自己的朋友圈已变味儿成其他圈了。最明显的几个就是,新闻信息圈(36.8%)、心灵鸡汤圈(35.5%)、修身养性圈(34.3%)、广告代购圈(20.7%)和疯狂自拍圈(18.5%)等。
王翔说:“朋友圈可能让人‘友尽’。本来没觉得这个人那么讨厌,结果看他天天发,不是养生就是鸡汤,不是代购就是广告,你就想把他拉黑了。”
在2014年云南省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时,朋友圈还出现了“我叫×××,我是第×××位为灾区祈福的人……”这样的为灾区祈福信息,引发大量转载。然而,该链接实际上是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诱导用户分享,换来自己的商业利益。
当微博和微信界线变得模糊
微博刚出现时,以其反腐、寻人、监督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