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草原茶马古道的重要连接网络.docVIP

京西古道:草原茶马古道的重要连接网络.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京西古道:草原茶马古道的重要连接网络.doc

京西古道:草原茶马古道的重要连接网络   京西古道考察合影   太行山东麓:古代华北重要通道   自史前时期到明清,沿太行山东麓都有比较密集的考古遗址。周口店遗址和东胡林人遗址是史前时期的代表。北京古都邑也是在太行山东麓的永定河流域发展起来的,留下了自西周以来的诸多遗址。太行山东麓遗址的连接形成一条通道,可称为太行山东路。以永定河渡口(卢沟桥)为中心,太行山东路往北延伸,出西北居庸关可去山西、蒙古,出东北古北口或山海关可去东北。太行山东路往南延伸可去中原、华南。太行山东路往西有几条分支可翻越太行山进入山西,形成包括军都陉、井陉等在内的太行八陉。古代进出北京一带,基本上都是沿着这些通道行走的。北京都邑的发展也得益于太行山东路及其相连接的通道。   北京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几条河流从西北往东南流,聚落和古道沿太行山东麓分布,在于避开河水泛滥。   太行山东麓茶马古道的兴起   宋辽时期,北方草原上辽人(契丹人)饮茶也已经成形成。宋??《萍洲可谈》卷1有记录:   先公使辽,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饮食亦先水饮,然后品味以进。   从当时置?喑〗灰撞枰兜任镏实牡氐憧矗?在太行山东麓已经形成茶马古道线路。《宋史?食货下八》:   契丹在太祖时,虽听缘边市易,而未有官署。太平兴国二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交易。   太平兴国二年即公元977年,当时镇州在今石家庄一带,易州在今河北易县一带,雄州在今保定一带,霸州、沧州在今霸州、沧州一带。这些榷场的地点都沿太行山东麓分布,其连线即形成一条茶路,马帮可直接沿这条茶路北上,取道居庸关经张北去塞北,或取道古北口去东北,或取道易县城西的紫荆关或保定西面的倒马关,翻越太行山后进入山西,再接居庸关道北上去塞北。在交易的多种商品中,茶是草原民族的生活必须品,因此是榷场和古道的维系商品,由此形成了太行山东麓榷茶和茶马古道的格局。太行山茶马古道东路至少在辽代已经开始存在。   1993年,在洋河谷地的宣化下八里村辽金张氏墓群里发现有关于饮茶活动的壁画。壁画上涉及茶碾子、茶饼、茶壶、茶、茶盘等工具和煎茶等活动。辽太宗于会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西南的广安门一带建立了陪都,号南京幽都府,开泰元年(1012年)改南京幽都府为析津府,主要位置都在太行山茶马古道东路沿线一带。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在北京建中都,主要位置仍在今北京西南一带,也在太行山茶马古道东路沿线一带。《宋史》也经常提到河北一带和辽金的茶叶贸易。宣化下八里村辽金张氏墓群壁画反映的茶事活动,是太行山茶马古道东路向北出居庸关后延伸的结果。辽、金都是恃茶民族,也正是因为辽金对太行山东侧陪都、中都的开发,太行山东路茶马古道得以畅通,大量茶叶可沿着这条线路出塞北。   京西古道:京城能源的命脉   早在京西古道繁荣起来以前,太行山茶马古道道东路就有很多分枝伸向太行山深处,以满足当地百姓和寺院僧人对茶的需求。寺院尤其是茶叶需求的主要地方。茶是寺院的必须品。中国佛教高度重视禅定,禅定与饮茶密不可分。   元代利用辽、金在太行山茶马古道东路开发古都的有利条件,开始在北京建立元大都。木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都市的能源需求,只有太行山的煤炭才能满足元大都的能源需求。元代专门设立了柴炭局,并在西山设置了煤窑场,煤运一时繁忙起来。(元)熊梦祥《析津志》记录说:   “城中内外经济之人,每至九月间买牛装车,往西山窑头载取煤炭,往来于此。新安及城下货卖,咸以驴马负荆筐入市,盖趁其时。冬月,则冰坚水固,车牛直抵窑前;及春则冰解,浑河水泛则难行矣。往年官设抽税,日发煤数百,往来如织,二、三月后,以牛载草货卖。北山又有煤,不佳。都中人不取,故价廉。(北京图书馆善本组《析津志辑佚》,P209,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后来明代朱棣也迁都到北京。清朝则直接在北京建都。由于人口的大量聚集,能源需求剧增。(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73《守边议(种树)》记载:   “今京城军民百万之家,皆以石煤代薪。”(《明经世文编》P619,,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版)   近京西古道牛角岭有《重修西山大路碑记》:   “盖闻造桥梁以济人渡,修道路以便人行,务民之意,次善举之第一也。况西山一带,仰赖乌金以资生理,而京师炊爨之用,尤不可缺。道路忽而梗塞,各行生计攸关。”   这里的乌金即指煤炭。元代以来,大量的煤开始运往都城,马帮、骡帮、驼帮、驴帮成群结队出现在太行山东侧永定河一带,京西古道开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很多经济实力雄厚的晋商开始加入京西古道上的商业经营,这使京西古煤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北京也因此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大都市。   京西古道:远征马帮获得补给的地带   京西古道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