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探索更小的微粒》导学案(无答案).doc

《7.3探索更小的微粒》导学案(无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3探索更小的微粒》导学案(无答案).doc

§7.3探索更小的微粒提醒:(1)质子和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物理学家卢瑟福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电子受原子核吸引,绕核做高速运动提醒:(1)质子和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物理学家卢瑟福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电子受原子核吸引,绕核做高速运动 原子行星模型并不是原子存在的真实状况,实际上核外电子并不是像地球绕太阳那样,而是以电子在某处出现的概率的电子云的形式表现的。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大多数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如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但有些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如所有的金属物质原子结构 例1:原子是由电子、质子与中子等更小微粒的粒子所构成。若以、和分别代表电子、质子与中子,则各元素示意图中,何者带负电(  ) B. C. D.科学家探索微观粒子的进展粒子时间内容分子19世纪大小为10-10~10-5m原子应该科学家道尔顿证明了原子的存在,大小为10-10m电子1897年应该物理学家汤姆生利用气体放电现象发现了电子,大小为10-18m质子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从氮原子核中打出了质子中子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大小为10-15m夸克1961年盖尔曼提出夸克的设想例2:人类在探索微小粒子的历程中,首先发现了( )夸克 B.中子 C.电子 D.质子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因: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目相等,原子不显电性或说电中性或说物体不带电。若两个不同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有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条件:互相摩擦的物体是不同的两种物质例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 )摩擦产生了正电荷 B.丝绸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C.丝绸上的一些负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D.玻璃棒这种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弱,一部分从玻璃棒上转移到丝绸上静电与摩擦起电静电的产生:常见有三种原因:接触带电,摩擦带电,感应带电静电的本质:是物体表面存在剩余电荷,这些多余的电荷在一次放电过程中将能量完全释放,这是经典产生的本质原因摩擦起电,是两个物体在摩擦过程中,一个物体表面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两个物体表面的电荷平衡状态被打破,从而表现出带电的特性,这是产生静电的一种方式摩擦可以起电,摩擦后的正负电荷是被束缚在带电体上的,它不能像电线中的电荷那样定向移动,所以,摩擦后的正负电荷人们称之为静电荷,简称静电。例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古代人已经知道,琥珀和毛皮、玻璃和丝绸摩擦后会吸起轻小物体静电有利有弊英国人雷格发现带电体上的电荷分布在物体的表面法国人杜费发现自然界存在两种电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