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魏晉風度.ppt
第二主题 磊落的魏晋风度
第一节 主题概说
“魏晋风度”指魏晋名士的精神气度,是魏晋名士追求艺术化人生的结果,其整体风格是磊落旷达、真率自然,经由魏晋名士的言谈举止、趣味习尚、艺术及文学创作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魏晋风度的内涵
(一) 肯定自我、强调个人存在
王长吏与刘真别后相见,王谓刘曰:“卿更长进。”答曰:“此若天之自高耳。”《世说新语·言语》
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曰:“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世说新语·品藻》
(二) 率真自然,任兴随情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因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任诞二十三》
放诞
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任诞二十三》
毕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任诞二十三》
深情
王戎:“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企羡四》
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任诞二十三》
(三) 力求超脱 不滞于物
顾雍
谢安
嵇康
王羲之《兰亭集序》
建安时期:回归自我、追求政治理想;
正始时期:鄙弃功名、追求自然;
西晋时期:逐渐转向和谐
东晋时期:优雅从容、适意圆融
二、 魏晋风度产生的原因
(一) 乱世
隋589
↑
陈
北齐 北周 梁
东魏 西魏 齐
北魏 宋
十六国304 东晋(317)
北 南
↑
西晋(266、263灭蜀、280灭吴)
↑
魏(220)蜀(221)吴(222)
↑
建安 196
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
谓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
谓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
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
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
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
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
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
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我兮独罹此殃?
(二)、思想原因
1、儒家独尊地位瓦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之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在这个思想解放、人的觉醒的历史进程中,曹操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拥刘拥曹之争,往往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情境下的表现。
《三国志》(西晋 陈寿)
《汉晋春秋》(东晋 习凿齿)
《资治通鉴》(北宋 司马光)
《通鉴纲目》(南宋 朱熹)
《三国演义》(明 罗贯中)
鲁迅: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
以个人性情之通脱、为政之通达,引导了时代风气的变化
“任侠放荡,不治产业”
《让县自明本志令》:
“性不喜天命之事”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
唯才是举
《举贤勿拘品行令》: ……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
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统治,
在政治上已先表现于曹操那种超道德观念
的用人标准。
2、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主要的哲学思潮,主要受老庄道家思想影响,又融合儒、佛思想。
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
“玄”,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主要论题: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辨、形神之辨、名理之辨等
代表人物:何晏 王弼 阮籍 嵇康 向秀 郭象
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所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却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鲁迅《中国小说历史的变迁》
3、道教、佛教
严酷的现实,使人们迫切希望从宗教信仰中寻求解脱、抚慰痛苦;生命的无常,更激发出人们对于延长生命的迫切愿望。而道教和佛教所倡导和追求的,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些需求。
(1)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