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七年级语文下册 4 蜡烛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VIP

2015七年级语文下册 4 蜡烛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七年级语文下册 4 蜡烛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

《蜡烛》 学习目标 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体会真挚感人的语言。 2.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动作描写。 3.体会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情谊。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拂( )晓 瓦砾( ) 地窖( ) 鞠( )躬 颤( )巍巍 更( )夫 2.解释词语 永垂不朽: 精疲力竭: 拂晓: 名副其实: 颤巍巍: 肃穆: 二、自主探究 1、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记叙的六要素吗?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的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的动人事迹,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找出精彩描写,品析人物形象美。 1.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2. 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品味语句,体味文章意蕴美 1.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老妇人掩埋烈士的每一步都很吃力。这样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 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时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这句话交代蜡烛的来历,表明这支蜡烛的珍贵,有着特殊的意义,从而表明了老妇人的至情至爱。) 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劲把这片洋铁弯成半圆,插在蜡烛旁边的泥土上,作为挡风的屏障。 (为了表达自己对英雄的哀悼,老妇人在英雄坟头点上蜡烛,为了蜡烛不被风吹灭,她又为蜡烛做了一个屏障,老妇人的行为实在可敬。) 4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火焰”是母亲的爱,是儿子的情,象征奉献和光明,穿越战争的阴霾,电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这段话极富抒情性,它深情地赞美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真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奇观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 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三)探究思考艺术美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蜡烛》) 红军战士们“小声地谈论着”。请展开想像,写一段他们的对话,不少于150字。 五、课堂小结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六、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②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③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④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1、(1)第一段中的“还”字是否多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sm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