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郭沫若“五四”时期尊孔崇儒的特质
郭沫若“五四”时期尊孔崇儒的特质2016-05-06 10:56:17??作者:7天论文网【大?中?小】浏览:7次评论:0条内容提要:郭沫若与孔子、儒家文化的关系历来是一个重要却又歧见迭出的话题。文章在重读郭沫若“五四”时期的相关论述后认为,郭沫若的“尊孔”,尊的是孔子这个人,而非历代儒家粉饰之后的神,更不是被当作敲门砖的孔圣人;郭沫若的“崇儒”,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而非历代注疏建构起来的其他儒家。其独特的“尊孔崇儒”所体现出的重估一切价值的精神,与新文化阵营其他知识分子在“反孔非儒”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正相吻合而非相互抵牾,故而二者是“殊途”而“同归”的关系。关键词:郭沫若新文化派尊孔崇儒反孔非儒在郭沫若研究史上,郭沫若与孔子、儒家文化的关系历来是一个重要却又歧见迭出的话题。阅读相关研究成果时,我们时常会与类似这样的表述相遇:五四运动时期,在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孔家店”的革命高潮中,郭沫若却公然表示他崇拜孔子,这不能不认为是一种特异现象。 1在“五四”著名新文化人中,郭沫若偏于“保守”的孔子儒家文化观,是“五四”反传统主旋律中的一个不和谐音! 2郭沫若研究中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当五四运动的知识分子表现出一种与民族传统文化决绝态度的时候,远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却表现出另一种姿态:他以极大的热情颂赞着“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甚至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猛烈批判的孔子作为自己崇拜的偶像。 3从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五四时期,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回响着的一个格外有力的声音是“打倒孔家店”。??郭沫若的论调与此大相径庭。4谁都知道当时的尊孔者绝大多数是站在封建旧营垒的一边,而郭沫若的立场显然是在新文化阵营一侧,可他为什么在对待孔子的问题上与同一阵营的人们截然相反呢? 5??显然,“特异现象”、“不和谐音”、“另一种姿态”、“大相径庭”、“截然相反”以及其他类似话语,都指向了“五四”时期的郭沫若在孔子观、儒家文化观上的异质性。而学人们言及的“令人尴尬”以及不断问询、探究的行为本身,其实都表明了他们内心的不安与困惑。因为一旦承认这种异质性,我们就势必要回应这样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一、如何评价“五四”时期尊孔崇儒的郭沫若在以反孔非儒为主流的新文化阵营中的地位?二、如何有效阐释郭沫若“五四”时期的反传统写作与其尊孔崇儒思想之间的巨大反差?考察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后我们发现,回应前者的路径有很多,比如“极力将郭沫若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放在一起,试图考察其一致的文化精神;或肯定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而鄙视郭沫若的传统文化观,或肯定郭沫若的传统文化观而否定鲁迅对传统文化批判的态度” 6 ,比如“超越‘否定传统文化论’和‘弘扬传统文化论’的狭隘文化观念”,从民族文化重建角度来论述郭沫若与五四时期其他知识分子在目标上的趋同性 7 ,比如既不承认郭沫若此期对孔子的认识还原了孔子的本来面目,不承认郭沫若的孔子观富有远见,也不认为郭沫若当时提出孔子观是有意在与谁唱反调,而是正视郭沫若的这种“复杂”,认为他此时“所谈论的‘孔子’是以他青年诗人的眼光所‘看’到的形象,是他理想中的孔子形象。只是我们自己把他笔下的‘孔子’与‘孔家店’里的孔子合二为一了” 8 ,等等。对于后一个问题,论者们大都对郭沫若“五四”时期的反传统写作持赞赏态度,认为其体现了狂飙突进的“五四”特质,但对这种“五四”特质与崇拜孔子与儒家的非“五四”属性间的裂痕,学人们则常因无法给出更让人信服的阐释而四顾彷徨。因此,悬而未决的问题依然是:在反孔非儒问题上,“五四”时期的郭沫若与新文化阵营中其他知识分子真是“殊途”而“异归”吗?一要考察“五四”时期郭沫若的孔子观、儒家文化观,郭沫若致宗白华的书信、《我国思想史上之澎湃城》、《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论中德文化书》、《读梁任公〈墨子新社会之组织法〉》、《惠施的性格及其思想》、《儒家精神之复活者》是绕不过去的几篇文献。而在这些文献中,我们的确能屡屡发现郭沫若对孔子与儒家的推崇。宗白华在致郭沫若的信(1920年1月3日)中,希冀他“养成完满高尚的‘诗人人格’”,并认为他具有成为“中国新文化”中的“真诗人”的“天才” 9 。对此,郭沫若显然诚惶诚恐。在复信(1月18日)中,他认为田汉才当得起中国新文化中的真诗人;对于“天才”之说,他推得更远,因为在他看来,球形发展的天才只有孔子与歌德。因而,他慷慨地将“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等名号赠给了孔子:孔子这位大天才要说他是政治家,他也有他的“大同”底主义;要说他是哲学家,他也有他Pantheism 底思想;要说他是教育家,他也有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底Kinetisch的教育原则;要说他是科学家,他本是个博物学者,数理底通人;要说他是艺术家,他本是精通音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