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问水都江堰
问水都江堰文/李寻、李海阳关于都江堰,相信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不陌生,人们都知道,这是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笔者二十多年前曾去过都江堰,完全是旅游,加之太年轻,所以也没看明白什么。这次为准备这期水利问题的专辑,读到了周魁一先生所写的关于都江堰的数篇文章,并在这些文章的引领下,又拜读了谭徐明教授的《都江堰史》,才明白了原来都江堰蕴含着这么高的科学智慧,也意识到了这座举世无双的水利工程面临着多么严重的现实威胁。在采访周魁一先生时,曾当面向周先生请教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问题,周先生的讲解专业,且浅显易懂,仿佛上了一堂美妙的水利科学课,对都江堰更加神往。遂有此次都江堰之行,到现场再度体会中国古代先民那些伟大的智慧。都江堰位于现在的四川省都江堰市,距成都市60公里左右,旁边还有著名的道教旅游景区 青城山。如今,这里的广告词是“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而笔者天性驽钝,对于宗教这类通往彼岸世界的人类精神活动向来缺少慧根,想不出来该问什么。倒是对于“水”这种老子评价为“几近于道”的现实物质,产生了无休止的问题,故此文名之曰:问水都江堰。1 都江堰是什么依笔者的理解,都江堰至少有两层含义:第一,是项水利工程措施;第二,是一种中国古代的水利科学原理。要完整地理解都江堰的内容,必须把握住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我们先从作为水利工程的都江堰说起。发源于岷山的岷江一路挟沙裹石,奔腾南下,沿成都平原西部山地的内缘形成一道下切的河谷,一直流到四川乐山,又接纳了大渡河、青衣江后继续南下,在宜宾汇入长江,这是古老的岷江河道。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在岷江由青藏高原进入四川盆地的入口处,修建了一个人工的分流渠道的进水口即宝瓶口,通过宝瓶口,将一部分岷江水引流向东和东南,与成都平原有的河流、池塘构成一个完整的兼具灌溉与航运动能的水利体系。这条分流渠的总渠在都江堰这段称之为内江,而岷江原有的古河道称之为外江。之所以能通过一个分水渠道让一部分岷江水改变方向,自流灌溉,是由天然地形条件决定的。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地带,整个平原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山区海拨高达4000米,东南部只有400米,地面坡降从西北的8 逐步过滤到3 ,利于自流灌溉和航运。 引出来的岷江水在古代时就能灌溉数百万亩良田,在现代,1994年时,就超过了1000万亩的水平。正是因为都江堰的修建,成都平原成了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国。充沛的岷江来水曾让成都平原河湖纵横,所以,古人对此又有“陆海”即“陆地上的海洋”之称。一条岷江能有这么大的水量吗?有的,岷江虽然不算太长,只有711公里,但水量丰沛,年平均水量900亿立方米,远远超过全长5000多公里的黄河,黄河干流的年平均水量只有560亿立方米。乍看起来,都江堰的核心工程是宝瓶口,就是在河流左岸的玉垒山间凿开一条水道,让分流出来的岷江水由此改变方向,由向南流变为向东流,被凿出来的这座新的小山头被称之为“离堆”,大概是“离开主山的石堆”之意,这条水道的工程量巨大,令人每每惊叹于在没有现代工程技术的先秦时代,古人是如何能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量的。然而,这并不是都江堰的奥妙所在,因为问题远不是分出一部分水来并让其改道那么简单。细追问下去,问题就来了,从岷江分多少水出来够下游灌溉所用?怎么控制分水量?河流均有丰水期与枯水期,如何保证丰水期不受洪涝灾害,枯水期仍有水灌溉?岷江上游是多地震带,山岩松懈,故河水含砂石量较大,据研究,岷江上游携带的推移质(被水推着移动的石砾)平均年移量在150万吨,河床上卵石粒径一般为124— 248毫米,最大的1000毫米。 那么,如何在这里拦下砂石,保证送到下游灌溉的只是清水?也就是说,都江堰解决的是水量调剂、防洪排沙等一系列的问题,而且,解决的手段之巧妙、思考之系统整体、对自然条件之充分利用都达到极致。我们得花些笔墨把各个系统工程解释清楚。都江堰面向岷江来处的第一道工程叫鱼嘴,这个工程的主要功能是分流和排沙,在这里,正面宽达350~700米的岷江被一分为二,一边为右边的内江(面向水流来的方向),一边为左边流向岷江古河道的外江。从直观的观察就能看到:内江窄,约100多米,外江宽,约200多米,内江深,外江浅。内江河段全线呈前宽后窄形,头部鱼嘴入水处宽约130~70米,而到宝瓶口,河道仅宽23~17米,出了宝瓶口又变宽了,正是由于这种形状,此处才称为宝瓶口。内江河道底部要比外江河道底部低2~3米以上(据现场导游介绍,未查到准确的数据),事实上,内外江河道底部的高程差在不同时期也是不同的。这种系统设计,实现了水量控制和排沙功能。岷江在鱼嘴处一分为二,水量分配原则是“四六分水”,即丰水季节保证外江水量为岷江总水量的60%,内江水量为40%;枯水季时则倒过来,外江水量为40%,内江水量为6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