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非典型性肺炎是由病毒或其它致病微生物引起的肺部炎症
非典型性肺炎是由病毒或其它致病微生物引起的肺部炎症。从广东发病情况来看,本病发生于冬春季节;有一定的传染性;临床症状轻重不一,比较复杂,多以发热、咳嗽、气促为主症;整个病程大体上按卫气营血阶段传变,因此本病仍属温病风温范畴。
病因病机
1.病因
本病以冬春季常见。陈平伯《外感温病篇》:“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指出本病的多发季节、临床主要表现。本病若为散发性,则由风热病邪导致,结合岭南温病的特点,常为风热挟湿为患;若有较强的传染性,可称为风热挟湿之疫疠病邪所致。
人体发病的关键,取决于机体抗病邪的能力,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人体寒温失调,起居失常,饮食不节,正气受损,卫外能力下降时,风热病邪可乘虚侵入机体,导致本病发生。
2.病机
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为五脏之华盖,上连咽喉,开窍于鼻,主宣发与肃降而司呼吸,外合皮毛而主卫表之功能。
初起病,风热病邪侵袭人体,从口鼻或皮毛而入,首犯肺卫,卫气受郁阻,肺气则不宣,故可见发热微或恶风,咳嗽,头身疼痛等肺卫表证。
表不解,风可化热,使邪热愈甚,与湿邪相合,湿热郁阻少阳,临床见寒热似疟,胸腹灼热,肢体困倦,或湿热蕴蒸,邪伏膜原,症见壮热不退,热不为汗衰,脘痞腹胀,舌红苔白如积粉,此为邪在半表半里之证。
若风热病邪挟湿不明显,病程迅速进入气分,肺失宣降,肺热灼津为痰,痰热交阻而见邪热壅肺证,则见壮热不恶寒,咳嗽,喘促气急,鼻翼煽动(小儿可见),胸痛,若热盛灼伤肺络,则痰中带血。
若正不胜邪,或邪热过盛,湿已化燥,热毒内炽,可传入营血。热扰心神,则身热夜甚,心烦躁扰,舌绛而脉细数,重则热入心包,蒙蔽清窍,则有身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抢救若不及时,邪热闭阻于内,阳气不能达于肢末,出现身灼热而四肢厥冷,造成热深厥深之证,亦可因高热骤降,汗出太过,阴液损耗,气阴两伤,脉微欲绝,为阴竭阳脱之危候。
若正能胜邪,正胜邪却,热邪虽渐退,但余热未净,虚热内生,可见低热,手足心热尤甚,口干舌燥等症,如兼有气短乏力,语声低微则为气阴两虚之候。
非典型性肺炎发生发展病机演变过程可概括为。
诊断要点
本病的西医诊断可参考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公布的《非典的临床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风温挟湿,主要有以下几点依据:
1.本病虽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但以春季和冬季为多,发于冬、春两季的外感热病应考虑到风温的可能性。
2.发病急骤,初起即见发热,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肺卫表证者,应考虑是风温。
3.本病在广东多有肢体困倦,关节酸痛,或脘痞腹胀,或有腹泻,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等兼湿的表现。
4.病变过程中,由初起邪犯肺卫传变为邪热壅肺;或与湿相合,可湿热郁阻少阳;或邪伏膜原,邪在气分留恋时间较长;若正不胜邪,邪可传入营血,后期或出现阴竭阳脱的危象;或正能胜邪,出现气阴两虚之证候。
根据以上四点,临床可诊断为风温挟湿。
辨证论治
1.邪犯肺卫(本证多为初起,以冬春季为多见)
主症:起病急骤,发热,微恶寒,头痛,全身酸痛,无汗或少汗,咳嗽,胸痛,口干,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宣肺止咳。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12g、连翘15g、荆芥穗10g、薄荷6g(后下)、牛蒡子6g、前胡10g、芦根30g、淡竹叶10g、蝉蜕6g。
兼湿者加川朴花10g、藿香10g、云苓20g;热盛者加石膏30g(先煎)、黄芩12g、鱼腥草15g;痰黄稠者加浙贝母10g、栝楼壳16g、桑白皮15g;干咳者加百部10g、蝉蜕6g、僵蚕10g、芒果核30g;咽喉肿痛者加岗梅根20g、火炭母15g、桔梗10g。
可配合穿琥宁注射液4~8ml加入250ml5%GS中静滴,每日2次。
2.邪阻少阳(邪在半表半里,邪热偏盛者)
多为表不解而邪热有入里之势,此时邪热渐盛而正气未虚,或因内蕴湿热之体或为抗生素使用不当,寒凉冰伏致湿遏热伏所致。
主症:寒热似疟(呈弛张热),脘痞心烦,身热午后较甚,入暮尤剧,天明得汗诸症俱减,肢体困倦,胸腹灼热不除,苔白而腻,舌稍红,脉弦数。
治则:和解少阳,分消湿热。
方药:蒿芩清胆汤。青蒿(后下)10g、黄芩15g、淡竹茹10g、法夏12g、枳实10g、陈皮6g、云苓20g、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往来寒热甚者加柴胡10g、大青叶15g、贯仲15g;气促者(25~30次/分)加葶苈子10g、桑白皮15g、海浮石30g(先煎);头痛甚者加苍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