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饮食文化复习资料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1.用料广博2.选料精良3.刀工精湛4.火候独特5.工艺复杂6.格调优美7.命名典雅8.味型全面9.盛器美观10.养生为上中国历史上吃人大体可分五类:第一是因为饥饿,不得不吃。第二是因迷信而吃。五代赵思绾造反第三就是朱粲之类的“人肉美食家”“食之美者,莫过于人肉乎”第四是出于仇恨第五是被蒙蔽吃人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隽触之翠,述荡之挈,旄象之约。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凤之丸,沃民所食。鱼之美者:洞庭之鳙,东海之鲕,醴水之鱼,名曰朱鳖,六足,有珠百碧。藿水之鱼,名曰鳐,其状若鲤而有翼,常从西海夜飞,游于东海。菜之美者:昆仑之蓣;寿木之华;指姑之东,中容之国,有赤木、玄木之叶焉;余瞀之南,南极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树,其色若碧;阳华之芸;云梦之芹;具区之菁;浸渊之草,名曰士英。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照鲔之醢;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祭,南海之柜。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仑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摇水;曰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涌泉焉;冀州之原。果之美者:沙棠之实;常山之北,投渊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东,青鸟之所,有甘栌焉;江浦之桔;云梦之柚;汉上石耳。有毒食品:1、往油条里掺入洗衣粉,可以少用面粉而使油条炸得肥大好看又好卖 2、往猪肉、牛肉里注水,可以让水卖出个肉价来3、猪饲料里掺上瘦肉精,猪可以长得快而且瘦肉多,毒人不怕,好卖4、在羊被屠宰前为其注射阿托品,能使肉质显得鲜亮,还可使羊因口渴而大量饮水,毒人不要紧,可以多赚钱5、在质次的沤黄米米粉中掺入有毒的甲醛次硫酸钠(雕白块),可以做成洁白晶亮的“上等”米粉6、在面粉里掺上廉价的滑石粉或大白粉,既增加了份量又使面粉雪白好看又好卖7、用工业酒精兑上水,当白酒卖,简便又赚钱8、给陈大米抛光涂上工业油,毒人不怕,能卖个新米的好价钱9、给陈小米和玉米面染色,效益与制造毒大米不相上下10、撒泡尿把桃、杏泡上个沉又漂亮,价钱自然就上去了11、用硫磺把白木耳熏得更白,毒人不怕,好卖即可品味是饮食的最高境界。孙中山:“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是表明文明进化之深也。”老嫩感——柔、嫩、筋、挺、韧、老、柴、坚、疲;软硬感——绵、软、烂、酥、脆、松、泡、木、硬;粗细感——细、沙、粉、面、泥、糊、粗、渣、毛;稀稠感——清、薄、稀、稠、浓、厚、寡、燥、干;滑腻感——油、润、滑、泽、肥、腴、糯、粘、爽、利、枯、涩、糙、腻、滞、碜;温度感——冷、凉、温、热、滚、烫味型丰富是饮食发达的重要标志。味多、味广、味厚、味浓、味走极端、味行偏锋七味(甜、酸、麻、辣、苦、香、咸)八滋(干烧、酸、辣、鱼香、干煸、怪味、椒麻、红油)一、基本概念1、饮食文化: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合。2、食医合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形成最早的理论内容。其标志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3、饮食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饮食养生是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其思想体现在《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等本草学文著中。4、孔孟食道: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首先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5、果腹线: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一般表现为简单再生产)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量质食物的社会性极限标准。6、果腹层: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的社会基础层次,由社会广大最底层民众构成,是反映民族食生活基本水平的社会层次。该层次的食生活基本水准经常在“果腹线”上下波动。7、饮食文化创造线:位于果腹线之上的相对稳定的饮食生活社会性标准。8、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最主要的)、民族、风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位。9、陆羽:陆羽(733~804)唐中叶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中国古代茶学奠基人、茶道创始人,民间称其为“茶圣”、“茶神”、“茶仙”。所著《茶经》为中国、亦为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也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茶学巨著。10、袁枚:袁枚清代中叶钱塘(今杭州)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三月初三日(1716.3.25)、逝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1.3),著名诗人、文学家,中国古代食学的集大成者,有“食圣”之誉。所著《随园食单》是中国古代食学著作的典范。11、饮食文化层:中国饮食史上,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