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与生活.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歌唱与生活

行走、歌唱与生活 ——广西宜州歌俗调查省思 覃慧宁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摘 要:把山歌纳入现代文明范畴的“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体系的同时,须意识到现代想象重新建构的关于歌俗的历史书写, 并不足以体现山歌之风的整体内涵及社会意义。具体地域社会生活中的对歌风俗是具体人群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仪式性且 流动变化着的群体活动,人们在对歌中历史性地呈现着地方社会观念及结构的“变”与“不变”的内容。研究中只有还原山歌与人群、社 会及历史之间真实的联系,才能体会到山歌之风对现代社会更深刻的启发性意义。 关键词:山歌;仪式;民间艺术;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91(2011)02-0013-06 Move, Sing and Live QIN Hui-ning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Guangxi Nanning, 530022) Abstract: Singing folk songs in regional social life is one part of specific peoples life which is group activities with society, cerebration and flowing change. Undoing the real relation among folk songs, people, social and history can make people understand folk songs has the impressing and enlightening meaning for modern society. Key words:folk song, cerebration, folk art, cultural heritage 2003年的春节,当笔者一半出于好奇,一半出 于偶然,开始在宜州的山歌调查之旅时,并没想过会 从中获得关于知识、关于艺术、关于社会以及关于人 生的许多思考与启发。尽管作为人类学的研习者,任 何游离于真实社会生活而做出的理论预设,都存有被 批判为“居高临下”、“唯我独尊”的文化霸权立场 的危险,不过游走于城市与圩镇乡野之间的旅程,令 笔者多少还是有了一点信心,通过言说一些人的生活 与他们生活的世界,表达笔者对所谓文化遗产或民间 艺术的一点理解或者看法。 山歌之风俗不仅属于宜州,而且广泛存在于历史 及当下的广西各地,今天的山歌尤其在广西西部、南 部少数民族地区,表现出“复兴”之势,并非惟宜州 歌风独炽。之所以选取这里作为调查的中心区域,一 方面由于上述文化及历史呈现出复杂的面貌所具有的 研究意义;另一方面是在这一历史之中的山歌,今天 已不止属于传统时代或乡民社会,而是深深嵌入现代 国家政权与现代社会生活中。2004年宜州政府成功申 报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下枧河流域刘三姐 歌谣文化生态保护区”,2006 年宜州的“刘三姐歌 谣”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1990 年至今,各类与山歌有关的活动“轰轰烈烈”地进行 着,在政府与社会各阶层以不同的目的、观念与行为 方式,试图保护并发展“刘三姐歌谣文化遗产”的过 程中,折射出今天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复杂面貌。 一、山歌即遗产 宜州及其周边地区自古生活着百越民族的几个分 支族群,还有苗、瑶等外来族系。主要民族为汉族、 壮族,辖域内南、西、北面分别与环江毛南族自治 县、都安县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相邻,东南和西北部 接壤邻县的山区地带杂居苗、瑶、仫佬、水等族。通 行的语言为汉语西南官话的一支,通称宜山话,相应 歌种通称山歌;壮族聚居及与汉、仫佬族杂居地区通 行壮语北部方言,相对应的歌种壮语中称为“欢”, 一般概称为壮歌;此外属于汉人民系的“百姓人”约 5万人,主要聚居于东西横贯宜州境内的龙江流域, 据考证,“百姓话”有可能为汉语方言平话的一支, 其所唱山歌即“百姓歌”。这一地区多族群共生的历 史,从地缘因素来说与宋代以来的移民流动有关。一 方面,宜州处于黔东南、桂中、桂西南之间水陆交通 枢纽、羁縻统治的边缘重镇,军事与政治上均处要 位,自宋代起因政府派驻屯兵及本地战乱迁徙陆续移 入的移民;另一方面,由于生计、流徙及逃避别处战 乱等因素,明清时期岭南周边及桂东南地区徙入了大 量的移民,人群的不断流动,构成今天多种族群、多 种语言人口并存的文化图景。 在历史文献记载中,宜州市所在地今天的行政地 名为庆远镇,与中国古代南方边地的许多带“怀柔远 人”之“远”字的边镇名称一样,“庆远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6031115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