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12讲详解.docx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12讲详解.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一讲第十二讲教育工作者的典范(二)至圣先师孔子为师之风范(2)尊敬的诸位贵宾、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上节课就经典当中谈到夫子这些行仪,我们感觉特别能展现夫子教学的智慧,所以归在夫子为师风范的第一个大项“智慧”这个部分。第二个,“仁”,智仁勇是三达德。“仁”是仁德、仁心、仁术。有仁心,接着做出来是利益天下苍生的事业,而且利益的不止当世人而已,而是利益千秋万代。历史当中读书人赞叹夫子,“先孔子而圣者”,比孔子还早成圣贤的古人,“非孔子无以明”,没有孔子的话,我们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不认识他们。因为孔子那个时代礼崩乐坏,很多古籍很可能会丧失掉,文化可能会断流。夫子在那个大时代当中很有承担,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然后阐明易道,这些重要的典籍都是折中于夫子。所以夫子以前的两千五百年,文化靠老人家传下来。“后孔子而圣者”,孔子以后的两千五百多年的圣贤人,“非孔子无以法”,“法”是效法,后世的人都效法孔子的精神、孔子的求学、孔子为人师表的态度,所以他们成圣贤。所以夫子是开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为什么能影响这么长远呢?这个关键,在夫子所说的,他自己做到了,才能有这么长远的影响。师长老人家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做到再说是圣人,说了做得到是贤人,说了做不到是骗人。”师长能看得懂圣人的行仪,为什么老子、孔子、释迦佛影响了几千年的人类,因为他们都是做到了,所以人们对他们不会有丝毫的怀疑。所以仁德,它能利益千秋万代,首先的基础在哪里?在以身作则。《大学》里面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他要利益天下苍生,从哪里下功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他自己真的真修,以身作则,他才能产生这样的教化效果。夫子以身作则,在有一段与曾子的谈话当中体现出来。曾子说到,我曾经听到谈论夫子的行仪有三段话,但是我听到以后,自己还没有能效法做到。首先说到,“夫子见人一善而忘其百非”,见到一个人的优点,就肯定他这个优点,没有把他的缺点或者以前做错的事,变成成见放在心上,不会。这个叫厚道,这个叫给人信心。“看人要看后半段,浪子回头金不换”。假如人家以前做错,都不给人家机会,断人的后路,这叫刻薄。一直贬低他、否定他,很可能他会破罐子破摔,他可能会自甘堕落,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完全否定人造成的。所以光是一个信任人的眼神跟否定人的眼神,那给人的感受是天壤之别。所以看人可不可以积功累德?看人的这种态度、眼神,假如对人都是信任,光是看别人就给人家信心了,积功累德。假如看人就是怀疑、否定,“哼,不行”,那个眼光扫过去让人家都得内伤,这叫造孽啦。我们修学的路上,改一个习惯都有反复,所以用一个东西也有一个习惯的过程。所以人真正经历过,修身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将军可以不怕死,你叫他不要喝酒,要他的命;叫他别发脾气,他受不了;让他改习气,不容易。改习气就好像一层皮,这样一层一层撕下来,都有这个痛苦的过程,但撕下来了,身心就轻安自在了,不做习性的奴隶了。曾子讲到夫子的行持,“见人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很容易可以转变对别人的一个看法,不会形成成见。你真的改过了,他非常肯定、赞叹你,为你高兴。另外这个“易事”,很容易相处、很容易侍奉,给人家如沐春风。假如我们处处对人都有看法、成见,无形当中就给对方压力了。第二个,夫子的行持,“见人之善若己有之”,看到别人的优点,看到别人的贡献,就像自己有一样高兴,就是随喜赞叹,一丝一毫的嫉妒都没有,还去宣扬。“道人善,即是善”。“是夫子之不争也”,不会跟人家争高下,不傲慢,都能随时看到别人的优点,随喜赞叹。其实现在团体当中、人与人当中,冲突为什么这么多?见不得人好、毁谤,没有欣赏别人。第三,“闻善必躬亲行之,然后道之,是夫子之能劳也”,闻到好的教诲、善言,看到人家的善行,必亲自去落实,实践了,然后再以过来人的身份,去指导他的学生来做到,那每一个教诲都是自己先落实。为了早一点利益学生,他自己是勇猛精进,这个是“能劳”,自己不辞劳苦的用功提升自己,是仁爱的动力、利益人的动力。那我们看到这一句,我们形成一个态度,觉得哪一个教诲非常好,我们效法夫子一定从我自己做起。比方我们要劝人不贪、不嗔、不痴,我们自己得要把贪嗔痴调伏。假如不这么做,看起来是希望弘道,但有可能是障道。因为假如我们说不要贪,可是我们自己生活上的享受越来越看重,人家听我们台上讲一套,台下又不一样,不只不能弘道,反而让人家怀疑圣贤教育,那就变谤法了。所以我们在学校教书有一个好处,什么好处?鞭策自己。比方说这个道理讲出去,三十五个学生都听到了,我是班主任,我一个人看三十五个,他们是三十五个看我一个。比方说“凡出言,信为先”,老师说的,那大家就看了,“老师,你上次讲的,怎么现在还没做?”那背后就流冷汗了。所以在学校教书,不是压力,是幸福。为什么?没有后路可以走,只能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