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保健品市场的“诳老”陷阱.doc
保健品市场的“诳老”陷阱
不少保健品公司存在夸大疗效的情况,但往往是通过口头宣传或开会的形式,很少留下有效证据,这让监管部门遭遇执法难的尴尬,导致只有少数案情重大.影响恶劣的诈骗案才最终被司法机关查处
7月,在辽宁沈阳健晖君悦酒店的一场保健品会议营销(下称会销)现场,一位“医疗专家”在一杯装有敌敌畏农药和大米的杯子里丢入一粒蜂胶,水一下变清了。“专家”称该蜂胶是一种“神药”,顿时吸引众多现场围观的老人抢购。
热烈的现场气氛、煽动性的语言、“神奇”的试验、“资深专家”的论断……种种元素交融在一起,合力推动着老人去购买昂贵的保健品。
但表象的背后,却隐藏着虚假宣传、甚至“谋财害命”的诈骗陷阱。
在湖南常德、长沙、怀化、邵阳等地闹市区,经常可见自称来自中医学院的“专家医疗团”坐诊,众多老人受“免费义诊”的蛊惑参与其中。这些老人经“专家”诊断后,大多花费数万元购买了“天价”保健品。
老人们在警方介入调查之后才知道遭遇了一场典型的保健品诈骗――公司层层设套,假扮医学院的“实习生”套取受害人信息,将信息告知实为农民的“专家、教授”,再借“专家、教授”之口夸大“病情”,最后利用受害人的恐惧心态,将“三无”产品推销为所谓的“神药”。
老年人正在成为保健品诈骗案中的主要受害群体。中国保健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指出,某些保健品“谋财害命”――对老人而言,既要了钱财,又可能贻误老人治病的时机。
《财经》记者通过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仅在2016年至今被媒体曝光的保健品诈骗案例就达40余例。利用“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行骗、打着“公益幌子”诈骗、伪装医疗名家进行诈骗……骗局层出不穷。
通过梳理上述40起保健品诈骗案例发现,虽然保健品诈骗方法繁多,但仍有一些通用“套路”――以“免费礼物”当诱饵吸引老人上门;通过“上课讲座”的方式给老人洗脑;用“专家义诊”的幌子“诊断”出各种疾病;打“叫爹叫妈”等亲情牌让老人掏钱买保健品。
保健品诈骗缘何难以遏制?在保健品公司一系列“连环计”的诱骗下,原本就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的老人们很难躲过骗局,加之监管部门对保健品诈骗难以做到行之有效的执法,使得保健品诈骗成汹涌之势。
“免费礼物”做饵
2016年4月的一天,家住湖南常德市鼎城区的杨军在小区散步,一名小伙子叫住他说:“大爷您好,我是湖南中医学院的实习生小孙,我们有一些免费的健康书籍,想了解一下您的情况,看您是否符合领取条件。”
听说可以领取免费书籍,72岁的杨军便和眼前这位热情的小孙聊起“家常”。过程中,杨军把患有关节炎、月均2000多元的退休金以及子女经常不在家的情况均告诉小孙。临走时,小孙送了一本养生类书籍给杨军,并表示过些日子医院会在附近举办“免费义诊”活动,届时会邀请杨军参加。“平时我主要是一个人在家,也很少有人和我聊天,”10月9日,杨军向《财经》记者回忆说,“听说有免费活动我当然想参加。”
对于杨军这类老人,曾在保健品公司有过销售经验的宋哲告诉《财经》记者,这些“三有一无”的老年人属于目标客户――有钱、有病、有保健意识、无负担。
大学毕业后,宋哲曾应聘到西安垦荒人绿色食品连锁店做销售。他说,做销售,找到目标客户是关键。他所在的公司主打“绿色概念”,主要通过免费给老人派送东北大米寻找意向客户。“8两大米就能搞到老人的全部资料,患过什么病、是否买过保健品、经济条件如何等等。”宋哲说,“先让老人尝到免费的甜头,再让老人花大钱买保健品。”
不少保健品公司利用老年人爱贪小便宜的特点,用大米、挂面、毛巾等“免费礼物”诱惑老人已成常态。除了通过发传单等“线下”方式寻找客户外,保健品公司的销售还会通过微信、电话等“线上”方式锁定目标人群。
曾在南京一家生物技术公司销售过氨糖的陈洁向《财经》记者透露了她所知道的依靠电话推销保健品的“套路”――从有关渠道购买一份电话名单,然后按培训好的“话术”吸引老人,“阿姨您好啊,我是小陈,您以前在我们公司参加过派送活动还记得吧,现在我们又有活动了,为了反馈你们这些老客户对我们的支持,我们公司给您免费发放奖品,不要一分钱,领了就走……”老人很难拒绝此类电话邀请。
广州一家贸易公司在上述电话推销保健品的基础上又有“创新”,该公司除了在内部设立“话务组”外,还设置了“微信组”,利用电话和微信的方式,以推销“陈老师减肥茶”等“三无”保健品为名收集目标客户信息。该公司建立多个虚假宣传网站,并在国内搜索网站推广,留有客服电话及微信二维码,一旦有人拨打电话或通过微信咨询时,立刻会有人员响应,以“一对一”的方式,一步步搜集客户信息。警方查明,仅仅半年左右的时间,该公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