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风险治理宣言-风险社会与政策研究中心.doc

食品风险治理宣言-风险社会与政策研究中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食品风险治理宣言-风险社会与政策研究中心.doc

PAGE \* MERGEFORMAT9 食品風險治理宣言 食品安全風暴長時間盤桓在台灣社會之上,導致民眾人心惶惶、政府疲於奔命而企業名聲喪失殆盡。最近的食用油事件亦呈現出企業倫理不彰、既有學術研究遭到隱匿、相關研究的利害關係人迴避等產官學問題,更呈現出各項食品認證如GMP等並無法有效把關食品的安全;整體食品安全體系呈現出制度上日趨完善規劃,實踐上卻無法保證安全,引發社會大眾強烈不滿與抗議。 尤其,自2004年迄今已10年,自2004年的戴奧辛牛乳、法國嬰兒奶粉受沙門桿菌污染資訊隱匿起,到2005年的孔雀綠石斑魚、戴奧辛鴨蛋、美國牛肉,2008年的三聚氰胺、2009年第二波的戴奧辛鴨蛋與美國牛肉、2011年塑化劑、2012年的瘦肉精,以至今2013年的化製澱粉、香精、棉籽油和銅葉綠素等問題,我們看見國內的相關單位仍侷限於實證科學的行政管制文化,缺乏預警治理思維和接納民眾的風險感知與社會價值進入決策,導致其窮於回應社會之質疑和要求,導致社會對其愈發不信任。 我們盼望透過本次的公共論壇,根本上回顧並扭轉這10年以降的食品風險治理,從危機管理轉為預警原則下的風險治理,並且重視社會大眾的風險感知、風險溝通與公眾參與,探討如何將社會對食品安全的價值與想像納入治理機制中,進而大破大立地重塑我國食品安全及其信任。 以下為本次會議的宣言: 一、觀念改變: 1 科學主義語言非良性的風險溝通 當前的相關部會著重在科學檢驗流程中的食品「安全」上,而非食品「安心」上,更將風險的概念窄化為標準值之門檻、機率之分配;並且,歷次的食品風險爭議,主管官署習以為常的將風險溝通化約為「民眾不理性的」、「媒體不理性」、「應強化科學教育」等,並無助於整體公共治理的良善發展,反而造成專家不斷強化科學權威性之自我囈語,無法與消費者團體進行良性對話,更與民眾的社會感知差異甚大。建議政府應依循世界衛生組織(WHO)風險分析指引,重新審視風險溝通機制,並在行政程序上建立公民參與機制。 2 啟動預警原則 目前,經歷一波波食品風險風暴,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已經崩潰,因此,有需要以???嚴格的預警原則進行治理,以逐步挽回民眾的信心與信任。以跨國比較研究的角度來看,1990年代末,英國及歐盟也面對食品安全風暴而導致民眾對政府治理的信心蕩然無存;唯其重新調整政府風險治理與溝通思維與模式,歷經數年在2005年左右逐步成功回復消費者信任。 其風險治理典範的調整,最主要的為避免在食品安全爭議下不斷強調有限的科學實證數據;食品安全決策雖然需要堅定的科學證據為基礎,但一則涉及不同專家對科學數據有不同見解,另一則牽涉公民團體或民眾對安全管制政策有不同的看法與價值。因此,啟動WHO指引中強調公眾參與之預警原則治理,為目前相當重要的作法;亟需政府逐步地建立。 預警原則另一個面向為需要考量短暫的、斷然的處置措施。未來一旦遇到相關食品風險爭議,行政部門應當依照食品衛生管理法要求業者先行下架,待風險爭議釐清再行恢復銷售。這個做法短期上雖然產生業者部份損失,但長期上卻能建立政府、廠商「保護消費者為優先」的信任,達成三贏。以過去直至目前做法,行政部門為了確查科學檢證,而一次次的延宕迅速安全管制措施,逐年下來已經嚴重造成民眾感知政府「只站在廠商利益」、「放任食品業者」(如多次的混米處置);而更嚴重的,已然一次一次嚴重的毀壞民眾的信任和信心。而此行政措施可配合公民參與程序,以能重建台灣食品安全治理體系。 3 透過本次事件,徹底落實利益迴避 本次食用油風暴中,富味鄉研發總監兼監察人竟參與國科會2012年度之「市售包裝調合油標示符合基準之研究」之審查,其間的產官學利益問題引發質疑,當事人雖極力否認,但仍在2013年7月擔任富味鄉香港子公司之代表人,其間關係不言而喻。因此,我們要求產業、學術界和政府之間的利益關係必須被徹底說明,並且徹底落實利益回避。尤其,目前各學術單位正值建立鼓勵產學合作研發,也為各界所期許;因此,此刻建立透明之合作、迴避利益衝突之機制,刻不容緩。 同時,我們也要求,我們也要求政府單位及學術單位之研究報告必須建立在公開透明的基礎上,自我揭露經費之來源。特別是政府單位及學術單位之研究者在進行國家研究補助研究計畫,若有牽涉「預期有損及公共利益之發現」,除了應公正公布其研究成果之外,同時應需公開其科學檢驗方法、程序,以負學術及社會責任,維護公共利益。 二、制度建構 除了觀念建構之外,我們有如下的制度建構建議: 1 建立國家層級之「環境及健康倫理委員會」 食品、健康與環境等過去被視為不同部會主管的業務,在全球化時代來臨已經成為難以切割、相互影響的跨領域風險(如環境荷爾蒙、禽流感、化學添加物、新興科技食品等)與跨界風險(如社會的價值選擇、社會信任、社會形象(美食王國)、經濟消費意向(消費市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