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临安人的一天.doc
临安人的一天
2016年初,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举办了“临安人的一天”――杭州民间收藏的南宋器物展,展览共分为妆容篇、佛事篇、饮食篇、闲乐篇、商业篇和雅集篇六部分,旨在以南宋时一对小夫妻一天的起居、礼拜之娱所用为主线,带领大家领略当时都城临安人的情趣与雅致的生活。此次展览共汇集来自杭州民间藏家的240余件(套)展品,类别涉及陶瓷器、金银器、青铜器、竹木器等多种。本文特从瓷器展品中挑选一些典型器物进行展示,与诸君赏析。
古越余晖
越窑自东汉晚期发端以来,经历了吴晋、晚唐两个发展高峰。至五代时,吴越国偏安东南,为保境安民,钱氏诸王曾倾其财力为中原王朝输送奇珍异宝,这其中便不乏越瓷的身影。《宋史》记载:“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三月,来朝,?m进……越器五万事,金扣越器百五十事”,一次进贡如此大量的越器足以让人想象当年越窑发展的繁盛。但步入北宋中晚期后,越窑似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衰落,曾被视为越窑中心的上林湖窑场,此时的产品也已经变得十分粗劣。靖康之乱,宋室南渡,南宋的越地已不见当年繁盛的窑火,仅在今慈溪低岭头、寺龙口等地还有零星窑场从事青瓷的烧造,但其主要产品的工艺特征已不同于传统的越窑体系,此时的越窑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仅剩下让人遐想的余晖。
南宋越窑青釉刻划花卷草纹撇口长颈瓶(图1) 高17.5厘米,长颈,瓶体修长,圈足,腹部满饰刻划花卷草纹。此瓶采用刻花与划花相结合的装饰技法,使器物纹样疏密有致,釉色也因深浅不同的线条而富有变化,兼具道劲与细腻之美。釉面乳浊感较强,应是南宋时期低岭头、寺龙口地区窑场的产品。
卷草纹是中国传统图案之一,多取忍冬、荷花、兰花、牡丹等花草,经过处理后作“S”形波状曲线排列,构成二方连续图案,花草造型多卷曲圆润。
南宋越窑青釉刻划花卷草纹盖碗(图2) 口径10.2厘米,直口,弧腹,小圈足,子母口。碗盖扁圆唇,向内作弧形隆起,盖顶平收,中心处盖钮已失,仅留痕迹。碗身与碗盖以刻划花手法满饰卷草纹,纹饰线条流畅舒展,富有动感。釉面乳浊感较强,推测亦为低岭头、寺龙口地区窑场产品。
南宋越窑青釉刻划花卷草纹盘(图3) 口径15.5厘米,侈口,弧腹,小圈足。盘内以细线刻划花手法饰以卷草纹,盘外饰莲瓣纹。
以莲瓣纹对瓷器进行装饰起源于南朝时期,至宋代应用已经非常普遍,碗盘类器物多在器身外壁以莲瓣纹进行装饰。
宋越窑青釉双联蔓叶纹粉盒(图4) 高4.2厘米,整体呈双联型,子母口,直腹,平底,盒盖上堆塑蔓叶。釉色青绿,胎色浅灰。此件粉盒因双联型构造显得实用而精致,顶部堆塑蔓叶的手法更让整件器物写实而生动,富有生活情趣,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宋人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
浙南雅韵
龙泉地处今浙江省西南部,靠近浙闽边界,宋时此地归处州管辖。宋人庄绰所著《鸡肋编》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虽其中对秘色瓷产地的记载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但我们不难看出当时龙泉地区所产青瓷已经享有了一定的声望。龙泉窑步入繁盛的时间大约在北宋中期,南宋至元时,龙泉也一直被视为瓷器的一大主产地。龙泉窑产品以乳浊釉青瓷为主,釉色莹润,“粉青”“梅子青”作为其代表曾名噪一时,深受当时百姓的喜爱。
南宋至元龙泉窑青釉布袋和尚像(图5) 高19厘米。布袋和尚身披袈裟安坐于布袋上,面容和蔼安详,双手持念珠置于腿上,整体造型从容自如。施青釉,釉色匀净淡雅,造像面部、腹部、手足均不施釉,露素色胎体,胎质坚硬细腻。破损处以石膏修补。
布袋和尚,又称大肚弥勒佛,原型为五代后梁时期浙江奉化县岳林寺的僧人,号长汀子,因云游时常携带一大布袋,人称布袋和尚。他时常敞胸露肚,长相富态而心地坦诚、与世无争,使人觉得和善可亲;其形容又与人们心目中的弥勒佛有相通之处,由此被认为是弥勒佛降临人世。至宋代始,弥勒佛像以布袋和尚的形象常见,杭州灵隐寺飞来峰弥勒佛造像便是其中的典型。
南宋龙泉窑青釉螭龙双耳六边形穿带瓶(图6) 高23厘米,通体作六面体造型,直口,长颈,鼓腹,圈足。瓶颈有两道凸弦纹,中间模印如意纹,颈两侧饰螭龙形双耳衔环,环呈六边形。圈足上有两个对称的穿带孔。内外满施青釉,釉层匀厚,釉色润泽,圈足露胎,呈朱红色。此件穿带瓶仿青铜器造型,印证了南宋审美中的复古风尚。
南宋龙泉窑青釉菊花鼓钉三足炉(图7) 口径7厘米,直口,宽唇,斜直腹,急内收平底,外壁平均装有三只曲撇足,外壁口沿下与下腹部有宽弦纹两道,弦纹上模印菊花鼓钉一周。通体施青釉,釉色莹润,底部露胎,胎质细腻,胎色灰白。
宋人生活雅致,酷爱焚香,香炉是当时的普及之物。此件香炉小巧玲珑,兼有复古风尚,既可满足焚香之用,又可置于案头赏玩。此炉内部虽有使用痕迹,但保存完好,足见当时主人对它的喜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