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和社会课程标准解读.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首先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段话首先给本课程定位,它开设的学段是中高年级。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图中可见,它是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之上,并与初中的《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课相衔接。明确了它的位置,就能在编写教材和教学时注意上下前后的联系,避免重复与脱节。同时,这段话还从两个方面给课程定性,一是从课程目标看,它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或方向性);一是从课程的类型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具有综合性。这就是本课程的性质,它具体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首先看人文性。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提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教育是促进儿童发展的社会活动,儿童的发展包含生理、心理诸多方面,而本课程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核心,这就是体现了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也是本课程的方向。根据这一理念,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本课程属于新的德育课程。   再看综合性。在“课程目标”部分,总目标之下还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个方面的分目标。但实际上这三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儿童在生活实践中,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关注多了,就获得了有关这事物的知识和能力。所以,这三方面是相互作用、共同提高,作为一个整体影响着个体发展的。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教学,也不能脱离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抽象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的综合性也表现在课程内容部分。内容标准的每一条,几乎都包含了课程分目标的三个方面。如“我在成长”部分第8条“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其中,安全常识和安全意识是“知识”目标;自护自救是“能力”目标;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所以“内容标准”实际上就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内容化。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还表现为,本课程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它包含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见前言)。“内容标准”的每一条都很难说它纯粹属于某一学科,因为,它不是按照学科体系的知识点呈现的,它要尽可能地体现出知识学习、情感态度培养和行为能力养成融为一体的课程理念。最后,在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第一条教学建议就是“全面把握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这也是综合性的表现。 总之,只有牢记课程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把握课程的人文性和综合性特点,才能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二、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本课程基本理念之二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为,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所以儿童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础。尤其是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本课程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就是儿童的社会生活。课程的内容紧紧围绕儿童由近及远的社会生活来组织,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内容标准”的提法都是从儿童的生活现实和生活需要出发的,如“我在成长”、 “我与家庭”、 “我与学校”、 “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等,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有关的社会常识以散点式安排,即根据儿童生活的实际,打破思想品德、历史和地理知识原有的学科逻辑,将各种知识分散到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全面,只求其与生活的连接。这与过去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课遵循学科体系来组织内容是完全不同的。一些根据本课程标准编写并审查通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