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通用语教育的前世今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非通用语教育的前世今生.doc

中国非通用语教育的前世今生   2015年10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出席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他在致辞中强调,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语言在认识世界、吸收人类文明和促进人类和谐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关键性作用。   非通用语之语   语言是人类群体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明符号,是一个民族传递情感和思想、传承文明与文化的主要载体。一个人出生后牙牙学语,从母亲那里习得了第一种语言。从此,它终身伴随我们的心灵,言说生趣,笔处留迹;它益增智慧,助飞心思,倾诉人生悲欢,描写天下万千,这是我们的母语。   古代的许多圣贤哲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和论述语言现象。东方人推崇礼义,注重仁德,孔子教诲我们“言忠信,行笃敬”;孟子从功能和修辞的角度指出“言尽而指远者,善言也”。西方人讲求逻辑,长于思辨,亚里士多德认为“口语是内心经验的符号,文字是口语的符号”;海德格尔要我们聆听语言,在他看来“语言是存在之家”。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任意流动无穷变化的,没有疆界,无大小高低,更无贵贱之分。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语种”或“小语种”,“通用语”与“非通用语”,仅仅是人们在某种特定背景下的一种简单归类。在业内人士看来,“‘非通用语’是我国外语教学界为加强教学的组织和管理采用的一个概念,它的基本含义是指那些在国际交往中使用范围不很广泛的外国语言,它的特定含义是指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和阿拉伯语之外的其他所有语种。”名称一言蔽之,体现中国学者的理念,目前在国内的教育行政和学术语境中被广泛采用,约定俗成。不过其蕴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界定的相对性和存疑性,仍不时触动人们的神经,引发我们在历史、民族和文化层面的断想和审视。   当今世界的语言尚存6000多种,非通用语所占的数量比例不言自明。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对世界其他民族语言的掌握向来重视。从新石器时代中原仰韶文化开始,华夏民族与周边特别是西域的民族就有了往来,从神话传说中可以推测其中的语言接触。西周《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驾乘八骏西巡天下,行九万里,见西王母,不可能没有语言的交流。始于公元前几个世纪并分别在陆海形成的“丝绸之路”,不仅交通了物产商贸,也联系了中国与亚洲广大地区乃至欧洲、非洲的众多民族。在佛教和基督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有一批批僧徒分赴包括印度在内的西域各国学习佛教,译释经籍,为此必须通晓印度的梵语。而学习基督教教义的信徒要接触到拉丁语。这些都是古代重要的文化语言,但对中国人来说绝非“通语”。西晋高僧、佛经翻译大师竺法护汉文造诣深厚,且遍通西域36国语言。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举例,一位士大夫对儿子“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用这些本领服侍公卿大夫。从这些史例中我们大致可见当时民间教习汉语之外的语言,用今天的话说即“非通用语”情景之一斑。   从唐朝繁盛到宋元畅开,从郑和时代到康乾盛世,古代中国与亚洲、欧洲、非洲、美洲有着大量的经济和文化往来,东西方民族的语言,也随着通使、征战、商旅、传教、迁徙、通婚等媒介互识交融。近代中国积贫、积弱,被迫融入资本主义向全球的扩张浪潮,知识界开始“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外语必不可少。1862年清政府设立“同文馆”,推动近代外语教育,但教习的语种只是英文、法文、俄文,后增加德文和日文,都属当时的列强,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民国。   1942年,国民政府出于军事和政治需要,在昆明建立了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战后迁到南京。该校设立8个语科:印地语、缅甸语、暹罗语(泰语)、马来语、越南语、韩语、菲律宾语和阿拉伯语,学制初定2年,后改3年。   1946年,北京大学在校长胡适、文学院院长汤用彤的支持下,成立东方语言文学系。那个年代虽然只有几位教师,但他们当中的季羡林、马坚、金克木等先生,都学贯中西,不仅是语言文字大家,而且也是在其他诸多领域为中国学术贡献卓著的一代宗师。   1949年,南京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合并到北大东语系。旧中国举办小语种教学,仅此一家。   新中国非通用语专业建设发展   我国的外语非通用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真正起步还是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继苏联之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阿尔巴尼亚等东欧国家,朝鲜、蒙古、越南等亚洲国家,瑞典、丹麦、芬兰等北欧国家相继与新中国建交。发展与这些国家的关系,首先需要语言人才。周恩来总理在不同场合同东欧国家领导人商谈互派留学生事,学习语言文字,以增进了解,加强合作。1950年9月,新中国向波、捷、匈、罗、保5国各派5名留学生,专攻语言文字和历史,拉开了新中国派遣留学生的序幕,也为国内后来开展相关语言的教学培养了第一批师资。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对人才培养高度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