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全球化语境下的城市记忆、想象和认同.docVIP

全球化语境下的城市记忆、想象和认同.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全球化语境下的城市记忆、想象和认同.doc

全球化语境下的城市记忆、想象和认同   渐近新年,让人欣喜又焦虑,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大“堵城”即将有机会舒缓一下,但部分都市人再次陷入疑团,到底何处是家?是所定居的城市还是那个遥远的故乡?随着一些城郊和乡村纷纷被塞进各大都市的腹内,三四线城市的居民纷纷背井离乡涌入一二线城市,大都市越来越庞杂臃肿,但众多居民的身份认同却越来越模糊。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化的车轮越滚越快,但我们发现,比现代化进程更快的是城市外观的变化、记忆的消失。一模一样的央视“大裤衩”和苏州“秋裤楼”,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笑话,但调侃背后透着的是失望,急功近利、创意缺乏、人文缺失下,越来越多的城市面目相似,除了名称外,难以识别这座城市的身份与个性。让人们更忧虑的是,“创造性的破坏”为特征的都市化进程的代价――城市病的集中爆发。   这不只是中国城市的问题,也是世界上很多都市正努力攻克的难题。因此世界各地都有人在思考:我们的城市记忆、文化传统何处安放?城市如何重新定义自身的城市认同?如何书写与重构人类宏大的城市叙事?如何开展城市未来的想象?……在这些思考中,在全球各大城市的设计方案中,文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也应运而生。世界城市文化论坛由伦敦、纽约、上海、巴黎、东京、悉尼、约翰内斯堡和伊斯坦布尔创办于2012年,目前已发展成一个拥有27个城市成员、横跨世界各洲、持续进行各项研究、倡导和活动的全球网络。作为世界最大城市的协作网络,论坛通过组织和举办研究会议和文化活动,鼓励会员城市共享文化知识与经验,探讨文化在各自城市中的角色和作用,共同寻找城市文化所面临挑战的应对策略。   日前,2016“世界城市文化上海论坛”在上海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城市叙事:记忆、想象和认同”,下设“城市记忆的文化重塑”“全球化语境中的城市文化认同”“城市文学与文学城市”三个议题。来自纽约、伦敦、巴黎、阿姆斯特丹等世界各国20余个城市的200多位知名学者和业界专家与会,共同探讨城市的发展问题,分享城市的文化建设经验,为上海的发展、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城市发展提供思想资源。   克隆的城市与回不去的故乡   作为世界城市文化上海论坛开幕大会发言的第一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何建华率先从“乡愁”的切入点提出:城市,应当有一些乡愁。“乡不但有记忆之故乡,更重要的是,乡是人的生活之源和精神之根,所以这种特定意义上的认知,城市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故乡,是我们人类表达乡愁的一个非常具像的物化,是永恒和不变的情感寄托和载体。”何建华强调道,“城市是人类宏大的集体叙事。美国学者芒福德说过,城市是社会活动的剧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集,它是各种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和复合体。面对快速的城市化,城市对我们而言,越来越陌生和遥远,在城市问题上的集体叙事也发生了问题,使我们的乡愁对城市美好记忆的寄托无处安放,现在的表现是,我们城市的肌理,就是内在发展的规律没有得到有效的延伸和保护,城市的文脉没有得到应有的传承,城市的历史被割断了,城市的记忆在消失,城市缺乏它的个性特色。人们来到一座克隆的城市,或者似曾相识的城市,已经很难从情感上激发人们的想象,所以关于城市的品质如何发展,在城市化中,城市的品质如何提高,一座城市应当有怎样的肌理,怎样的个性特色,这些问题都成为学界,甚至成为生活在城市里的广大老百姓所关注的问题。”   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国际文化学会会长陈圣来在论坛上也忧虑地提出:城市特有的文化去哪儿了?今天我们该如何寻觅和塑造城市隐逸的“灵魂”?“2011年对中国非常有意义,我们国家城市化的水平第一次超过了50%,达到了51.27%。它标志着我们中国从千年的农耕文明迈入工业文明和信息文化的时代。我们享受城镇化的同时,世界化的浪潮向我们汇聚。世界城市一体化是一把双刃剑,同质化现象越来越厉害,一样的广场,一样的地铁,一样的广场舞,甚至一样的麦当劳和必胜客。现在到江南已经很难寻觅江南的评弹,到中原很难听到河南梆子戏。城市的肤浅化、粗俗化、娱乐化、商业化日趋严重,消解和衰退着城市的传统习俗和审美旨趣,瓦解和摧毁着城市的乡愁依托。进入了工业社会之后,盛行流水线,讲标准,讲精确,讲规范,而这和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对立的。文化讲求创造性,感觉,个性和差异性。”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从自己的体验出发,谈到了城市的问题。他坦言,自己在乡村生活了20年,在城市生活了30年。他的家乡是在大别山下鄂豫皖之间一个鱼米之乡,今年春天他回家乡做了一个演讲,题目叫《回不去的故乡》。“从我个体的体验来说,我觉得我现在不太愿意回去了,因为每一次回去都是一次伤心之旅,我发现我青少年时代的记忆已经没有了,发现故乡已经不存在了,所以自己非常的痛心。我感觉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