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设计3罗晓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戏教学设计3罗晓梅

《社戏》教案设计课前学习 学生利用工具书结合页下注释,读准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鲁迅生平的主要事迹及社戏的有关知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劳动人民的淳朴可爱。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联系平时节日里看到的节日场景、民俗风情,引出课文。) 教师开场白: 你喜欢看戏吗?联系平时节日里看到的节日场景、民俗风情,说说你的印象和感觉。引出课文。(板书课题。) (学生自由发言,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喜欢不喜欢都可以说说理由,了解学生对社戏的整体印象,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进入文本学习预热。) 初识社戏 教师指导语:什么是社戏?它跟戏院演的正规戏有何区别?请看两则材料。 1、? 实物投影材料,说说你的发现。 草台班子演的戏为啥叫社戏?古镇人却没有几个人能说得上来,上了年纪读过私塾的老辈人说这个话头说来话就长了。老底子的人说“锣鼓响,脚底痒”,过年过节再穷也是要演几场社戏乐一乐的。 社戏演的一般都是折子戏,大戏是没有办法演的,一是演出的报酬问题,而是演员的功底问题。演社戏的钱有好几种来源,有村子里出的,有村子里有钱人出的,也有村民志愿凑钱的。到村子里演的演员多数是自学成才,没有经过专业培训,顶多唱唱大戏里面的某一部分,比方说像《红楼梦》里的“黛玉葬花”“宝玉哭灵”,或者说像《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十八相送”等。 (选自陈富强的作品《社戏》) 即将于5月1日在长安大戏院演出的《梅兰芳》昨天一早开始正式卖票,这次《梅兰芳》的最高票价是1000元,创下了京城京剧演出市场的最高价位。其余票价从80元到680元不等,剧院的赵经理认为,该剧云集了十位国家一级演员,八位梅派传人,五位梅花奖得主,于魁智、李胜素、赵葆秀、孟广禄都是当今最有票房号召力的京剧明星,因此高票 价也会物有所值。另外考虑到老戏迷的经济承受能力,也仍然保持了每场近百张的80元低票价。 (《北京晨报》) 组织交流评价,明确:社戏一般是老百姓自娱自乐的戏,在艺术方面的要求不高。而大戏是由专业的且有较高水平的戏剧演员来演的,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意思对即加以肯定。) 2、谈谈你所了解的鲁迅。 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其他同学对介绍加以评价,老师作适当补充或修正。组织交流评价,明确: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小说《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走进社戏 教师指导语:鲁迅先生为我们演绎了怎样一场童年大戏?让我们拉开帏幕,先睹为快吧! 1、内容概括 速读课文,要求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全文大意,可以从各个角度思考。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请3-4位同学进行全班交流,其他同学倾听、思考: 要求:(1)情节的讲述是否清晰、完整; (2)语言的表达是否简洁、流畅; 2、组织交流、评价,老师适当作补充,进行小结性评价。 根据反馈情况,整理如下: 从时间角度: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 从原因角度:乐土-美景-趣事-伙伴 从事情角度: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引导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如果还有不同答案,只要有道理都认同。评价时注重激励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社戏印象 教师指导语:在多角度梳理了课文内容后,社戏一定深深地印在了你的脑海里。文中哪句话概括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你对它印象如何?从文中找出理由。 1、学生交流、评价。 明确:文章最后一句话概括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即“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学生普遍认为:戏不好看,而且有些偏题。因为文章大部分写的是社戏以外的内容。理由概括如下: 正面描写的有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 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侧面描写的有:关于孩子们的神态描写,如“喃喃地骂”“不停地吁气”“打起呵欠”。 2、同桌讨论:你认为这两种观点矛盾吗?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文章用很多篇幅写了“我”和平桥村的孩子一起参与了看戏和吃豆的全过程,“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好戏和好豆,更多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过,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很少再见到的。因此作者表达了对淳朴可爱的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归纳时注重启发学生把自己对社戏的印象和作者的感情和态度作比较,在看似矛盾的碰撞中,学生通过深入读课文,找理由,悟出了难忘社戏的真正原因,从而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文的主题。) 课后学习 1、继续阅读课文,简述去赵庄看戏的过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