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一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docVIP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一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一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

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四步教学法”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 组别 高一历史组 审阅 (备课组长) 审阅 (学科校长) 主备人 使用人 授课时间 课 题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 型 新授课 课标 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 学 过 程 及 方 法 环节二 合作释疑 环节三 点拨拓展 (备注:合作释疑和点拨拓展可以按照顺序先后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交叉进行设计) 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过渡】 这就是我们这个专题的总思路。下面进入本专题第一课的学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这一课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穿、吃、住和社会习俗,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些都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风貌。我们先看穿这方面: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合作释疑一】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穿,从而造就了我们源远流长的服饰文化。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古代中国的服饰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材料1:衣服所以表贵贱也。—《管子·君臣》 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贾谊《新书·过秦论》 答: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自学指导二】 结合教材思考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的古代服饰在近代有什么变化? 答: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自学指导三】 通过下列反映近代服饰变化的图片感受这种转变的表现。 问题1:在这一时期男女服饰有哪些变化? 答:女子服饰由宽松肥大到合身适体、短袍窄袖,更能体现女性美。 男子服饰有长袍马褂到西装。 问题2: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必修一相关内容进行回答。 答: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推动个性解放,人们要求在穿着上摆脱旧的束缚,更加注重服饰的舒适和美感。 【点拨拓展一】 看下图并结合课本,思考:除了引入,中国人在服饰上有没有自己的创新? 中山装:设计师是—孙中山先生。同学们知道中山装背后的故事吗?也就是它的设计创意。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从欧洲回到上海,他要求缝纫师傅设计一套全新款式:直翻领的四贴袋,倒山形笔架的袋盖,胸前五粒纽扣。 【自学指导四】 结合教材,总结在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这个阶段,中国服饰变化的表现有哪些?原因是什么? 答: 服装:新中国成立~ 60年代中期,主要是中山装和苏式服装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盛行军装和“干部服”蓝、绿、黑、 白成为服饰的主要颜色 特点: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 原因:建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追求进步、保持革命激情 【过渡】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获得飞速发展,开始真正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与此同时,中国人对着装的档次要求提高了,不仅要穿暖、穿舒服,更要传出个性、穿出时尚。中国人的服装越来越多地走上国际舞台。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过渡】 我们中国人博大精深的“食文化”。比如四川人爱吃什么?火锅、麻辣,它属于川菜系。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菜系? 答:鲁菜、粤菜、淮扬菜。 它们和我们川菜一起构成了中国四大菜系。为什么不同地区会形成它别具风格的美食菜品呢?它和哪些因素有关? 答: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俗习惯等。 【自学指导五】 结合教材,思考: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餐桌上出现了哪些变化? 答: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过渡】 不仅饮食文化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我们生活中还有一项和这个自然因素联系更为紧密。那就是我们的住房。 从全国大区域来看,我们传统的建筑南北差异是很大的,北方最典型的建筑是什么?四合院。 现在呢?在北方地区还能不能随处看到这种建筑?显然很少了。这是现代化建设的各种需要造成的。四合院是何时受冲击的呢,时间就要追溯到鸦片战争了。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不断获得合法居住地,西式建筑开始大量出现。像“别墅”“公寓”“花园”“新村”这些现在为我们熟知的名字,都是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的完全欧化的新式建筑。 我们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具有包容性的民族,中国人也特别善于借鉴,在近代以来全新的居住文化传入后,中国融合中西,建造了别种风貌的建筑群。相应地,西式的家具逐渐受到中国人的欢迎比如:沙发、座钟、穿衣镜。 习俗风尚的变革 【自学指导六】 阅读教材,结合下列材料,思考:近代以来的婚俗有何变化? 答: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葬礼:形式上趋向简化;逐渐开始借鉴西方新式丧礼,一些城市建立了殡仪馆和公墓。 【合作释疑二】 探究1:“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有什么特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