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课件 新人教版.pptVIP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课件 新人教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课件 新人教版

* * 宋明理学:儒学的复兴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秦朝 两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兴起 BC 770 BC476 BC475 BC221 BC207 220 581 儒史回顾 儒学 陷入 困境 理学 隋朝 618 唐朝 907 ? 960 宋朝 * 唐有天下……三纲不正……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被削弱。 ——必修三13页教材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注:传统儒家维护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和规范。 魏晋到唐朝,儒学陷入哪些困境呢? * 周敦颐 邵雍 张载 程颢 程颐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程颢 资料卡片: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程颢)生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斯道觉斯民。 ——(宋)程颐:《明道先生墓表》 注 道统:宋明理学家称儒家学术思想前后传承的系统为“道统”。 结合材料与教材,思考:在宋明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中,“二程”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有理而无气,则理无所立” “万事万物各有其理” ——《朱子语类》 南宋朱熹 (1130~1200) 结合教材,概述上述朱熹的言论观点。 * “(太极 注:万理总和)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 ——《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朱熹引用“月映万川” 说,想进一步说明什么观点? “总天下之理,便是太极。” * 格物:研究事物 致知:获得知识、道理 方法: 阅读书籍、接触事物、道德实践 阅读教材15页思考: 1、通过格物致知可以达到怎样的境界?这种境界与佛道境界有何不同? 2、朱熹如何解释三纲五常?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仁者在政治上追求怎样的政治理想?朱熹认为实现儒家政治理想的关键是什么? 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礼记 大学》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朱熹 主要观点 宇宙观 修养论 理是本原,理先于气, 万物皆有理,这就是太极中的阴阳变化。 “慎思明辩,格物致知”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世界本原) (认识论) 社会政治理论 * 有一次他(朱熹)奉诏入都,路上有人对他说,皇帝不喜欢什么“正心诚意”,你见了皇帝切勿以此为言! 注:根据《宋史》卷四百二十九记载整理 朱熹严肃地回答: 吾平生所学,惟此四字,岂可默以欺吾君乎? * “鹅湖之会”( 朱陆之辩) 陆 九 渊 (1139-1193) “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本心……,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年谱》淳熙二年条 朱 熹 (1130~1200) “易简工夫终久大, 支离事业竟浮沉。” 1、材料中“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指的是一种怎样的求理方法? 2、陆认为对方的方法有何缺陷? 3、陆提出了怎样的求理方法? 注: 朱陆之辩,又称“鹅湖之会”,宋淳熙二年(1175年)夏,朱熹和陆九渊兄弟相会于江西信州铅山鹅湖寺,展开辩论,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 (即如何求理) “心”,“本心” *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南宋陆九渊 (1139~1193) 明代王守仁 (1472—1528) “充塞天地间只有这个灵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致 “知行合一” “心 ” 发明本心 (时人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 ——黄宗羲《明儒学案·师说》 即理也 良知 你认为为什么会这样? * 弟子问:南山中的花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 王阳明: “尔(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你)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王阳明《传习录》下 * 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