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2中西翻译简史.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案2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A Brief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 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 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正在神州大地蓬勃推进,方兴未艾,景况壮观。 ——《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总序言 陈福康编著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把中国翻译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部分: 古代翻译史——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至清干隆初年《番清说》为止。(包括东汉至宋代的佛经翻译,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明清的宗教、科技翻译,等等。) 近代翻译史——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现代翻译史——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翻译史——则从建国后至今 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 Three Periods of Ancient Buddhist Scripture Translation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第二阶段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 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典雅; 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 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 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 慧远等人则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 的探索。 第三阶段在唐朝 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他们除了精通佛理以外还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其译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出现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 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的分工。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三藏法师,僧人,佛教学者、旅行家、佛经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玄奘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玄奘的“五种不翻” 所谓“五种不翻”,指的是佛经由梵文翻译成汉文时,在五种情况下,应该采用“不翻”原则,即“音译”(transliteration)原则。这五项原则依次为: 一、秘密故不翻 意思是说,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例如,“阿弥陀佛”意为“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意为“哦!莲花里的珠宝!” 二、含多义故不翻 意思是说,具有多种含义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 例如,“薄伽梵”具有六种意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汉语里不存在同时包含这六种意义的对应词汇,如果采取意译,在一定的语境中只能译出其中的一个意义,而其余五种意义都会缺失,因此只能音译。 三、此无故不翻 意思是说,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例如,“阎浮树”又名“胜金树”,只产于印度等地,中国没有这种树,所以采用音译。同样,“槟榔”是印尼语的音译,“葡萄”是大宛语的音译,“西瓜”是女真语的音译,“茉莉”和“昙花”是梵语音译,等等。 四、顺古故不翻 意思是说,对以前已经存在并广泛使用的约定俗成的音译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遵循习惯沿袭其原有的音译。例如,“阿耨菩提”,可以翻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但是,从东汉以来,历代佛经翻译家都用梵文音译,所以玄奘认为不需采用意译,而应保持其约定俗成的音译。 五、生善故不翻 意思是说,有些词语用音译能令人生尊重之念,否则容易等闲视之,所以对这类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例如,“释迦牟尼”、“阿耨菩提”、“菩提萨埵”可分别被意译为“觉悟者”、“能仁”;“正遍知”;“道有情”、“大道心众生”,但音译和意译之间体现出尊卑之别。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 著名的禁烟英雄林则徐决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被誉为“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 语言学家马建忠在其《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中留下了一些有关翻译的论述。他提出有三类书籍急需翻译,并指出“需要择其善者译之”。此外,他在总结了当时译文中常见的不足之后提出了所谓“善译”的翻译标准,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无毫发出入于其间”。 甲午战争后 最著名的翻译家当首推严复,其次便是梁启超。严复总结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晚清时期中国译者对国外文学名著的翻译也情有独钟,所出版的译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