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57
前 言
灯谜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明高雅的文字游戏,也是民间文学花园里一枝色彩诱人、异香扑鼻的奇葩,素有“文坛雅虎”之美誉。猜谜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称谜为“隐语”,“谜者,隐语也。”这是《说文解字》的注解;“谜也者,回互其词,使迷昏也。”这是《文心雕龙》的定义。我国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如《镜花缘》、《红楼梦》、《儒林外史》等都有猜谜的章节;在戏剧中,如《春灯谜》、《鹊桥仙》、《刘三姐》等也都有猜谜活动。早在《周易·归妹·上六》中便有了谜语的最早记录,在战国、西汉时就有了隐语的出现。汉末还出现了离合式的灯谜。当时董卓残暴专横。有童谣唱道:“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此谜系以拆字离合法来隐“董卓当死”四字。其中“千里”合成“重”字,加“草”(艹)得“董”字;“十日卜”三字组合成“卓”字。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大才子纪晓岚的一幅谜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虎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却是妙文。 此谜谜底为“猜谜”。此谜上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指五色之中“青”,“和虎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系指“犬”,组合而成便为“猜”;下联“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 “诗”“词”有,“论语”上也有的是“讠”,“对东西南北模糊” 会意为“迷”,组合而成便是“谜”。“虽为短品,却是妙文。”看来纪晓岚对“灯谜”的评价还蛮高的哩!
随着时代的发展,灯谜亦日新月异。灯谜逐渐演化成一项健康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动,并进入了校园。灯谜既有助于智力的锻炼,又能使人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而灯谜凭借汉字的一字(词)多义,笔划组合,摹形象形等特点;通过别解、会意、假借、象形、拆字、谐音等手法,来使谜面与谜底在字义或字形上达到相扣。由于灯谜是以语言文字作为谜底的,因此,灯谜谜底的范围上涵盖了字、成语、诗词、古文、中外地名、书刊、影视、戏剧等等,猜灯谜既???启发学生思维,锻炼智力,也可促使学生提高语言文学修养,增加学习能力,从而潜移默化地增长知识。 而早在早20世纪在80年代末的普宁市,就有一批灯谜先驱者将灯谜引入学校课堂教学中。原普宁师范、普宁一中、梅峰中学等学校都有灯谜活动。2004年,我校晓风灯谜学社亦应运而生。创办四年来,晓风谜社多次举办灯谜知识讲座、灯谜会猜,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加强对外灯谜交流,普宁市实验中学晓风灯谜学社正如初露尖尖角的新荷,出现在普宁谜坛。
随着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突飞猛进,晓风谜社也有了较快的发展,故此,为适应我校教育教学发展趋势以及晓风谜社发展的须要,我们将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灯谜之相关知识编辑成册,希冀对弘扬灯谜文化,优化语文教育有所帮助。囿于编者水平,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第一章 灯谜发展简史
谜语最初起源于民间口头文学,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表现。最早的谜,先由民间集体创作,口传心授,当初并未引起文人的注意,所以在文字上没有反映出来;这样就形成了长期流传在不识字的劳动人民口头上的民间谜语;另外主要是在上层社会和文人中流传的文字谜,由书面传播。后经文人的加工、创新有了文义谜。一般称民间谜为谜语,文义谜为灯谜,也统称为谜语。
第一阶段
史料表明,大约在奴隶社会时期,先民们已经开始用隐晦曲折的歌谣来表达思想感情。《周易·归妹·上六》篇的商代短谣“女承筐”,也可算是我国谜语的最早记录之一:“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它运巧妙地表现了牧场上一对青年牧羊人夫妇剪羊毛的情景,又“回互其辞”,使人不易猜着,近似一则谜语。这只是谜语的“胚胎”,在当时,也没有类似的专门名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谜语雏形已十分流行,并有了名称,叫“廋辞”和“隐语”。有的君主喜欢隐语,而不愿听直截了当的忠言。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战国后期出现了赋体隐语,其中以荀子的《赋论篇》最具体表性: “有物于此,……人属所利,飞鸟所害。此夫身女好头马首者欤?屡化而不寿者欤?善壮而拙老者欤?有父母而无牝牡者欤?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喜湿而恶雨。蛹以为母,蛾以为父。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谓蚕理。” 此赋描述了蚕的外形:身上光滑无毛,体态柔软,头部像马。蚕的习性:吃桑叶吐蚕丝,喜湿怕热,喜湿怕雨。蚕丝的经济价值:给世界培添色彩,给家庭增加收入。蚕的生命周期:三俯三起,化蛹变蛾。如此详尽的描述,已基本具备了民间谜语中赋体物谜的特征。此赋大约产生于两千三百年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GB 45673- 2025《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通用规范》之“5.7 操作安全”审核检查单(2025A0).docx VIP
- 江苏和鼎网架钢结构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钢结构桁架吊装安装专项施工方案.doc VIP
- (推荐!)GB 45673-2025《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通用规范》之“5.2 安全生产责任制”审核检查单(2025A0).docx VIP
- 社会秩序维护法-台湾.doc VIP
- 心脏瓣膜病病人的护理.pptx VIP
- 铸锭分厂应急预案.docx VIP
- (推荐!)GB 45673-2025《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通用规范》之“5.3 安全生产信息与合规审核”审核检查单(2025A0).docx VIP
- GB 45673-2025《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通用规范》之“5.1安全领导力”审核检查单.pdf VIP
- 第三部分放射治疗练习卷含答案.doc VIP
- 22G101 三维彩色立体图集.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