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林海雪原伊春号子.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林海雪原伊春号子.doc

PAGE  PAGE 9 林海雪原伊春号子   2014年初的寒假,我背上了摄像机,怀着一颗充满期待与对“林区号子”强烈的好奇心,踏上了探索小兴安岭――伊春林区伐木号子的旅途。   为了寻找黑龙江省伊春“林区号子”的传承人,在母亲同学的帮助下,联系到了伊春市南岔区很有名气与威望的老艺人王长德老师。在等候王老师到来之前,我心中曾萌生出无数种艺人的形象,有民族范十足微胖的身材或者中长发烫的大卷卷,还有模样严肃留着长胡须的老叔叔等等,当我望着窗外正幻着,一条红色围巾将我的视线吸引过去,远方一个身着黑色休闲棉服、扎着红格围巾的老人正缓缓走来,在冬日的严寒中,那一抹红色围巾似乎代表着老人对艺术的炽热之心。于是,我下楼迎接了这位六七十岁的老人,他朴素和蔼的气质,虽已年迈,但又掩盖不住那份热气腾腾执着于艺术的正能量的精神劲头。简单的攀谈之后,我对王老师进行了采访,并对伊春林区号子有了基础性的了解。以下对采访内容进行了整理:   首先,王老师讲述了劳动号子的起源:“很久很久以前的年代,生产力极度落后,很多沉重的劳动是需要群体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于是劳动者在进行集体劳动时为了达到激励劳动群体的力量、传达信息并统一劳动者步调,进而在劳动过程中演唱、形成的一种口号,这种在劳动过程中由一人领唱,多人应合的形式,就是劳动号子。”   我:“伊春林区的伐木号子形成多久了?”   王老师:“东北伊春林区最初形成的号子至少要一百多年以前了。关于号子的起源,要从闯关东说起。第一批进驻伊春林区的人是山东人,他们到了这里,发现山上树多,树上又结了很多果实,摘下来直接就可以吃,而且遍地都是野菜,营养丰富,土壤肥沃,可以种地自给自足,更好的是,经常能看见林子里有猎物跑来跑去,为打猎提供了现成的资源,于是人们在此就居住下来。为了生存,百姓开始砍伐林子,在人们抬起木材并运走的时候,就形成了哼哼哈哈的口号。”   我:“林区号子最兴盛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会在伊春兴盛起来?”   王老师:“这要从‘九一八???变’说起,1931年,日本以武力攻击东北,日本人相中了红松的木质,用它来打造的建筑物不易腐烂,便大量掠夺小兴安岭的红松,往自己的国家运送。这还不算是砍伐的鼎盛时期,在新中国解放那几年,小兴安岭地区进驻了7000人,为了生存,他们对林区进行了大面积的采伐,因人数太多,不好管理,所以在整个地区形成了固定模式的口号和运送流程,并广泛应用起来,从伊春地区运送大量的红松到全国各地进行建设,比如北京的故宫等都是用红松建起来的。”   我:“伐树运走的流程是什么呢?需要多少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固定的号子吗?”   王老师:“是的。伊春林区主要就是对木材进行采集活动,每个环节所喊的号子是不同的。在伐木过程中主要的号子有采伐号子、哈腰挂号、拽大绳号、瓦杠号、倒套子、流送号等。如哈腰挂号,它的调式基本是固定的规律,但唱词并不固定,是领号人想象中的,他看见什么说什么,心里想什么说什么,唱词是随着领号的人即兴唱出的。唱词比如说:‘哈腰挂,嘿,哟,嘿;往前走了吧嘿,啊,哈,嘿;走起来呀嘛嘿,上挑走啦嘿。’是根据这样一种韵律走。这首歌曲的节拍是2/4拍与1/4拍的变换拍子,基本音乐节奏反复出现与劳动节奏相适应,它的节拍规律是强弱强。哈腰挂号也叫蘑菇头号,“蘑菇头”是林区工人抬木头装火车时使用的一种圆形杠子,长约两米至两米二,中间粗两头细。有一种关于“蘑菇头”的传说,劳动者在抬木头过程中因杠子压在肩上很“磨骨头”便取相似音名为“蘑菇头”。   人们为了把山上的木头运到山下的集材点,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牛、马,冬天时因农民清闲,便会在各农民家里,将自家的牛马召集到山上,那时并不是机械化装车,在牛或马后边制作了一个爬犁,利用牛马从山上将木头拉到山下的装车点上,称之为倒套子。第二种与倒套子相似但方法不同的号子,叫做流水号。是指人们将木材放到山上的小溪、河流中,待春秋开化,木材飘起,流水将木材向山下冲。旧时因只有火车,所以需要在火车上搭个跳板,从下向上抬,此时从地上把木头抬到车上的过程也形成一种号子,叫装车号。还有拽大绳、瓦杠号等等,每一种都形成了其特有的劳动歌声,这些歌声成为伊春市最有特色的一种文化。”   王老师说改天把自己的有关号子的资料,以及自己亲自参加的演出资料可以考给我。当天晚饭后,迫不及待想看资料的我,联系上王老师并请求再次登门拜访,刚进小区门口,就看到王老师已经在楼下迎接我们了。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寒冬,他身穿毛衣没有披着外套,热情的带我们来到他和老伴的住处,原来王老师的家在伊春市西林区,因最近在南岔区编排节目,暂住在儿子的家里。王老师与老伴带我们一个一个节目的观看并讲解剧情、演员们的服装,观看资料时,老人情不自禁的再次开始讲解,足以看出老人对音乐艺术的热爱。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