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潭门故事:守卫蓝色国土“祖宗海”.doc
PAGE
PAGE 9
潭门故事:守卫蓝色国土“祖宗海”
潭门,这个一直沉默在海南岛东部的渔港小镇,因为2012年著名的“黄岩岛事件”和三沙市的成立,在整个国家的民族情绪爆发和媒体聚焦之下,闯入人们的视野,并与国家的南海命脉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一个面积不足100平方公里、人口不过3万的小镇,征服了南中国海上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并被冠之以“没有潭门镇就没有三沙市”的殊荣,它传奇的故事里,有一代代潭门男儿的热血与生命,有一个个普通渔民家庭的生计与希望,有一个国家三分之一国土的历史归属与托付……
帆船时代两件宝:老船长与更路簿
不同于其他渔港小镇,潭门渔民很早就已经不以近海捕鱼为业,而是选择了西沙、南沙为渔场。位于合水水库入海口的潭门港规模并不大,面对着浩瀚的南海,南边是万泉河入海口,北边是龙湾港。几个世纪前,潭门渔民靠帆船漂流出海,驾着只有今天渔船1/10大小的小船,凭着一身潜水捕捞的绝活,闯荡西沙和南沙“做海”。捕鱼是不赚钱的,再好的鱼,也都自己吃了。潭门渔民以往主要的渔货是海参、公螺、砗磲之类的海珍品,在船上或者礁盘上晒干,运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然后换煤油、布和轮胎回来,那是那个年代的经济选择。
这种出远海潜水捕捞海珍品的特殊作业方式只在潭门独有,因此也造就了帆船时代潭门的两件宝:能看罗盘、望星象、辨海流的古老船长,与有着“南海天书”之称的南海海上交通指南秘籍《更路薄》。
在海上行船不像我们在陆上开车走路,既没有路牌可见,也没有道路可循。南海波涛万顷,水下暗礁浅滩复杂,古来就有“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之称。常年往返于汪洋无际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船长们对各地路程远近、方向、海上的风云气候、海流、潮汐涨退、各地方的沙线水道、礁石隐现、停泊处所水的深浅以及海底的情况,都要非常熟悉。这是一本很复杂而又细致的账。
这本账最早靠一批批船长们一次次血的教训甚至是生命换来,为了传给以耕海为生的后代们,一些识字的渔民把这本账写进了家传手抄本,他们俗称“??路簿”。上面记载着西沙、南沙大小岛屿和礁石的俗名、形状、大小、方位、距离,每个月份的水流速度和流向等等,传抄的后代们又根据自己的生产经验加以补充和完善,成为渔民家族们的航海百科。这些珍贵的手抄本因为对我国西南沙海产资源、海洋航道有着详尽的记录,成为我国渔民自古以来开发南海的铁证。
在简陋的帆船时代,没有现在的导航定位系统,渔民们是怎样在航行途中辨别方向和海流的呢?据《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上记载的潭门船长彭正楷回忆:“一条船要准备两三个罗经(用个盒子点灯,罗盘针放其中),大工旁边要安置两个罗经(放一个罗经怕万一失灵),船长处也有一个罗经,用以纠正大工的错误。”“在海中测验水流正常与否,是用炉灰捏成饭团一样,抛入水中,看其溶解程度如何,如果炉灰团只溶解一点点就沉下去,则水流正常。若炉灰团很快溶解或被冲走,则水流不正常。此时,就要从中窥测水流方向。”
潭门渔民古老的作业方式是人工潜水捕捞,那时候还没有潜水镜,“一只小艇4-5人,一个摇橹,即舢板头,其它潜水抓公螺。当时没有水镜,用一种海棠油射入水中,舢板头凭经验可以看到水中的螺和海参,他用竹杆指点,人即按其指点位置潜下去。一般水深3托至5托(5~8米)的地方都可以看见。”
当渔船在海上遇到“黑风暴”或早到的台风,这时是对船长的全面考验,因为全船的生命财产安全,全凭他掌握。老一辈的帆船一直使用到上世纪90年代,如今健在的几位帆船时代的船长,全成了潭门镇的大人物。
2014年国庆节,一直致力于潭门民间历史记录的本土作家郑庆杨邀了潭门几位开发南沙的老船长,在潭门小镇为人们讲述他们早年的亲身经历。他们当中,有解放前少年时就参与开发南沙、1985年领航我国派往南沙的民间“探捕”队、“南海航道更路经”传承人苏承芬;有参与南沙耐罗罗岛椰子树种植的孙仁法;有改革开放后,国家未批准开发南沙前,就率先开船到南沙捕捞的船长吴祝才……个个都是见证南海历史的重要人物。
1985年南沙探捕,时隔30年后再闯南沙
健在的老船长们年事已高,虽然皮肤黝黑爬满了皱纹,但大多精神矍铄。其中最健谈最乐观的是苏承芬,我们也曾专程前往草塘村上门拜访过他,这位当年潭门人公认的好船长13岁就上船,20岁就当上了船长,在南海闯荡50余年,从未发生过迷航。
苏承芬过人的航海本领和年轻时闯荡南沙的经历,让他有幸参与到1985年国家组织的一次南沙“试探性捕捞生产”,正是这次“探捕”拉开了上个世纪我国渔民对南沙中断30年之后的开发序幕。从苏承芬的讲述和郑庆杨的相关著作记录中,我们还原了这段历史。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国民党派兵驻扎南沙最大的岛屿太平岛,在国内紧张的政治局势下,南沙捕捞被政府禁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