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理论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教案

第一章 幼儿游戏的基本理论 【目的要求】了解人们对于有“游戏”有不同的定义;理解游戏的结构和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掌握游戏概念、游戏的本质特征。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游戏的本质特征,教学难点是幼儿游戏的价值。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游戏的概念   主要涉及范围:什么是游戏?如何理解游戏? 一、我国对游戏的研究和论述 在我国“游戏”一词与“嬉戏”、“玩耍”极为相似,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 我国《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第2卷指出: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特点是:①趣味性? ②具体性? ③虚幻性? ④自由自愿性? ⑤社会性 丁海东《学前儿童游戏论》一书中,刘焱指出:游戏的本质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这种活动现实直观地表现为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二、国外对游戏的研究和论述 在英文中,游戏一词有“play”和“game”两词,主要切近play,因为game主要指有规则的游戏。可以说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古老悠久,但游戏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大约开始于19世纪中期以后。 德国的福绿贝尔(F·Frnbel,1982-1852)最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并尝试创建游戏实践休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他将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生物性。 杜威认为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他提出在幼儿阶段“生活即是游戏,游戏即生活。”   第二节? 游戏的特征   一、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曹中平《儿童游戏论》称之为“活动动机的内源性”。即游戏的动机主要自源于主体的内驱力或需要。“为游戏而游戏”,这是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幼儿游戏与其他工具性行为(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行为)的最显著区别。 二、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儿童在游戏中能自主地控制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愿望,体验成功和创造的快乐。游戏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可以减轻,消除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紧张压力感,因此,???幼儿来讲,游戏是一种享受。 三、游戏是一种假想的活动 即活动内容的虚构性 游戏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通过“假装”的重构再现现实。例如椅子当大马骑,张开双手飞;冰棒当注射器等。儿童在游戏中,以真诚的情感,体验游戏中的活动,相信虚构的真实(内部真实)。同时,他们也懂得什么是假装的。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游戏与成人的戏剧类似。 四、游戏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堆积木、玩沙、玩水等游戏没有固定的玩法,小汽车、小船,洋娃娃等玩具也没有固定的玩法。事实上,只要成年人不限制幼儿游戏的方式,在任何游戏中,幼儿都会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把游戏的方式加以变化,使之多姿多彩,富有趣味性。   第三节 游戏的基本结构   在理论上,游戏是一种系统,作为系统就存在着结构。这里所谈结构,是指游戏的构成要素,即游戏所共有的一些因素或成份。 一、游戏主题 即游戏的中心议题和主要内容,它是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在游戏过程中的具体反映。游戏主题并非社会生活事件的简单原则,而是儿童创造性地加工,改造的产物。 游戏主题具有社会性,灵活性和复合性三个特点。正是游戏主题的社会性规定了儿童游戏必然是一种社会活动;但这种社会活动又是儿童自我创造的部产物,具有灵活性;主题只在一定范围内规定游戏内容,却为儿童在游戏形式上留下了广阔的创造空间;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游戏功能的多样性,游戏主题的复合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灵活性。 二、游戏规则 即游戏活动中限制,调节游戏主体的行为和互动关系的规则。规则的功能在于固定游戏内容,规范游戏行为,规定游戏方向,从而保证游戏的组织性和稳定性。 在不同游戏类型中,规则的制定及其表征分方式各有差异。规则性游戏的原则外显,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创造性游戏规则大多内隐,也较灵活。 游戏规则受游戏复杂程度和儿童发展水平的双重制约。 三、游戏角色 即游戏中儿童扮演的人物或形象。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儿童凭借创造性想象,通过言语,表情、动作等表现出对角色及其关系的理解,进而认识角色所反映的社会本质及人际关系。 根据角色及其在游戏中的组合关系,可以把游戏角色分为下列几类: 1、象征性角色 这种角色仅仅具有象征作用。它是建立在“假想”之上的一种表达方式,主要心理活动是想象和动作或言语。这种假装活动发展有一定的顺序,首先是用真的物体对待自己(用真水杯自己假装自己喝水),发展到用假的物体对待自己(用空的杯子自己假装喝水),最后发展到用假的物体对待假的对象(用空杯子给娃娃喝水)。 2、互动性角色 这种角色是建立在“关系之上”的一种表征方式,主要心理活动是交往及其行为方式。这种角色互动及其方式也有一定的发展顺序。首先对应性交往(父母—孩子),发展到并列性交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