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药品检测基本知识
药物分析;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药物分析的性质和任务;2. 药物分析;二、药物分析的任务 ;① 原料、制剂检验
② 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中间体)
③ 贮藏过程中的稳定性考察; 研究药物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研究药物作用机制, 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其毒副作用.;第二节 药品质量标准;(二)定义;(三)质量标准的分类;(四)药品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1.包括中文名称、英文或拉丁名、化学名。
2.中文名一般应与外文名相对应(音对应或意对应)。
3.外文名主要采用WHO编订的国际非专利药名(INN)。
4.化学名应参考IUPAC公布的有机化学命名原则命名。;性 状 ; 鉴别法;鉴 别;检 查;含
量
测
定
方
法;贮藏;第三节 药典 ; 中国药典(2005年版)分为了一、二、三共三部。另专门出版了《中国药品通用名称》(2005 年版)及《药品红外光谱集》 (第三卷) 。 ;中国药典主要内容;1. 凡例(General Notices);凡例其中几项分类项目:
名称及编排
检验方法和限度
标准品 对照品
称取样品的要求
温度; (1) 标准品
指用于生物检定、抗生素或生化药品中含
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按效价单位(或
μg)计,以国际标准品进行标定.;“称取”或“量取”的精密度
试验中的供试品与试液等“称重”或“量取”的量均以阿拉伯数码表示,其精确度可根据数据值的有效数位来确定。
如称取“0.1g”系指称取量可为0.06~0.14g;
称取“2g”,系指称取量可为1.5~2.5g;
称取“2.0g”系指称取量可为1.95~2.05g;
称取“2.00g”,系指称取量可为1.995~2.005g。;温度; 2. 正文(Monographys)
收载具体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
以西药为例,每一品种按顺序列有:
(1)品名(包括中文名、汉语拼音与英文名);
(2)有机药物的结构式;(3)分子式与分子量;
(4)来源或有机物的化学名称;(5)含量或效价测定;
(6)处方;(7)制法;(8)性状;
(9)鉴别;(10)检查;(11)含量或效价测定;
(12)类别;(13)规格;(14)贮藏;(15)制剂等;3. 附录(Appendix); 4. 索引(Index)
“汉语拼音索引’’
“英文名称索引’’
与药典正文前的‘‘品名目次” 配合可快速查询有关药物品种;(二)国外药典 ;第四节 全面控制药品质量的科学管理;第四节 全面控制药品质量的科学管理;GLP GCP GMP GSP
4G管理规范执行,加强了药品的全面质量管理,有利于加速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提高药品的国际竞争力。;药物分析参考书
《药物分析》安登魁主编
《现代药品检验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
《现代药物分析选论》安登魁主编
《药物分析及应用》马广慈主编
《生物药物分析》曾经泽主编
《体内药物分析》姚彤炜主编
《中药制剂分析》魏璐雪主编
《中药分析学》王强主编
《药物分析》(杂志)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药典通讯》(杂志) 药典委员会;第二章 药物分析基本知识;;二 工 作 程 序;;;2 鉴 别;一般鉴别试验
(general identification test)
依据某一类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来鉴别药物真伪.; 通过一般鉴别试验只能证实是某一类药物,而不能证实是哪一种药物。; 证实某一种药物的依据
它根据每一种药物化学结构的差异及其引起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选用某些灵敏的定性反应,来鉴别药物真伪。;第一节 药品检验工作的一般程序;2 鉴 别;第一节 药品检验工作的一般程序;4 检 查;4 检 查;5含量测定 ;5含 量 测 定 ;5含 量 测 定 ;5含 量 测 定 ;第一节 药品检验工作的一般程序;5含 量 测 定 ; 6记录及检验报告 ;第二节 药物分析方法的验证 ; (一) 准确度(accuracy)
准确度是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用百分回收率表示。; 数据要求 规定的范围内,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评价,如制备三个不同浓度样品各测三次。
一般分析方法的回收率一般要求在98~102%之间,引入较多误差因素的方法,回收率应在85~115%范围内,最低检测限附近的回收率一般在80~120%。; (二)精密度(precision) 精密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同一个均匀样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用偏差(d)、标准偏差(SD)、相对标准偏差(RSD)(变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