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9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设计
武汉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
绪论
在控制工程中用得最广的是电气校正装置,它不但可应用于电的控制系统,而且通过将非电量信号转换成电量信号,还可应用于非电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常常可以归结为设计适当类型和适当参数值的校正装置。校正装置可以补偿系统不可变动部分(由控制对象、执行机构和量测部件组成的部分)在特性上的缺陷,使校正后的控制系统能满足事先要求的性能指标。常用的性能指标形式可以是时间域的指标,如上升时间、超调量、过渡过程时间等(见过渡过程),也可以是频率域的指标,如相角裕量、增益裕量(见相对稳定性)、谐振峰值、带宽(见频率响应)等。
常用的串联校正装置有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三种类型。在许多情况下,它们都是由电阻、电容按不同方式连接成的一些四端网络。各类校正装置的特性可用它们的传递函数来表示,此外也常采用频率响应的波德图来表示。不同类型的校正装置对信号产生不同的校正作用,以满足不同要求的控制系统在改善特性上的需要。在工业控制系统如温度控制系统、流量控制系统中,串联校正装置采用有源网络的形式,并且制成通用性的调节器,称为PID(比例-积分-微分)调节器,它的校正作用与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类同。
目录
TOC \o 1-4 \h \u HYPERLINK \l _Toc16080 摘要 PAGEREF _Toc16080 1
HYPERLINK \l _Toc11879 Abstract PAGEREF _Toc11879 2
HYPERLINK \l _Toc27041 1 课程设计目的及要求 PAGEREF _Toc27041 3
HYPERLINK \l _Toc27364 1.1目的 PAGEREF _Toc27364 3
HYPERLINK \l _Toc7030 1.2要求 PAGEREF _Toc7030 3
HYPERLINK \l _Toc17695 1.3 方案比较分析 PAGEREF _Toc17695 3
HYPERLINK \l _Toc19641 2 设计计算与分析 PAGEREF _Toc19641 3
HYPERLINK \l _Toc17432 2.1 计算幅值与相位裕度 PAGEREF _Toc17432 4
HYPERLINK \l _Toc8100 2.2使用MATLAB软件获得系统的伯德图和相位,幅值裕度。 PAGEREF _Toc8100 4
HYPERLINK \l _Toc17272 3 确定校正网络传递函数 PAGEREF _Toc17272 6
HYPERLINK \l _Toc582 3.1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 PAGEREF _Toc582 6
HYPERLINK \l _Toc7665 3.2 校验校正后系统是否满足要求 PAGEREF _Toc7665 6
HYPERLINK \l _Toc32225 4. 校正前后系统根轨迹的绘制 PAGEREF _Toc32225 7
HYPERLINK \l _Toc21422 4.1校正前系统根轨迹 PAGEREF _Toc21422 7
HYPERLINK \l _Toc1566 4.2 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PAGEREF _Toc1566 8
HYPERLINK \l _Toc21815 5 系统动态性能的分析 PAGEREF _Toc21815 9
HYPERLINK \l _Toc28386 5.1校正前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PAGEREF _Toc28386 9
HYPERLINK \l _Toc7791 5.2校正后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PAGEREF _Toc7791 10
HYPERLINK \l _Toc9676 心得体会 PAGEREF _Toc9676 13
HYPERLINK \l _Toc27292 参考文献 PAGEREF _Toc27292 14
PAGE \* MERGEFORMAT 13
摘要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中,自动控制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自动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科学的核心。自动控制理论自至今已经过了三代的发展。现代控制理论已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农业、交通、航空及航天等众多产业部门。自动控制理论从线性近似到非线性系统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就,借助微分几何的固有非线性框架来研究非线性系统的控制,已成为目前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