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汉语语法研究.doc
古汉语语法研究
主讲 方有国
导言
一、研究内容
“古汉语语法研究”针对古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的一些语法现象或问题,提出一些专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研究目的
深入探讨各种语法现象,弄清其来龙去脉和本质特点,同时结合专题分析,让大家了解和掌握一些相关的古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激发兴趣和爱好,进而从事古汉语语法的研究和探索。
三、讲授方法
以专题形式进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辅以练习思考
三、讲授专题
“之”“其”活用研究
上古“为”尾句的演化
古汉语“为”字被动句研究
上古汉语“所”字与所字结构
古汉语“者”字的词性和功能
先秦汉语“之”字的语法作用及其发展
古汉语主谓间“而”字研究
《诗经》虚词“止”研究
《诗经》虚词“式”研究
专题一:“之”“其”活用浅议
一、“之”“其”活用释义
二、部分“之”“其”被误为活用
三、 “之”“其”活用实为借代修辞
四、“之”“其”借代表情达意的原因
五、小结
一、“之”“其”活用释义
什么叫活用:
《马氏文通》卷二:“指名代字用以指前文者……兼人物言,且兼人己言。”“惟‘之’字无指与语者,‘其’字所指,人己无分。”后来,有的学者把“之”“其”用于第一、第二人称叫做“活用”。
二、部分“之”“其”被误为活用
(一)错误例
(1)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 继之。(《左传》宣公二年)
孔颖达《正义》:“士季谓赵盾曰:‘子是正卿,今与子俱谏而不入,则莫之能继续为谏。”
(2)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史记·滑稽列传补》)
按,“来告语之”即“来告诉这件事”。
(3)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糜,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祅祥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祅祥也。(《战国策·楚策》)
最后一句中的“其”被认为是庄辛对称楚襄王。其实是指示代词,指代庄辛严肃指出的襄王宠尊辛臣、淫逸侈糜、不顾国政的行为,不是襄王这个人。句子意思是“我的确看到了那种(或这种)行为必定是这样的结果啊!”
(二)误认为“之”“其”活用的原因
1、语言环境的特殊性。
2、材料不可靠,用翻译意解“之”“其”。
3、“之”“其”作用的复杂性。
三、 “之”“其”活用实为借代修辞
(一)作用
说话人借第三人称代词代替第一或第二人称,把自己或对方放在第三人称的位置上,使其不与对话中的另一方地位对等,婉曲表达说话人的某种思想感情。
例:
(4)《左传》成公三年:“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
戮于宗,亦死其不朽。”
(5)《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二)情感类别
1、表示恭敬
(6)《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7)《史记·信陵君列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8)《商君书·更法》:“(秦孝公曰):‘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公孙鞅曰:‘……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9)《资治通鉴》卷六十五:“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傥能屈威,诚副其所望。’”
2、表示自轻自小
(10)《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11)《汉书·蒯通传》:“通说范阳令徐公曰:‘臣,范阳百姓蒯通也。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虽然,贺公得通而生也。’”
(12)《国语·越语上》:“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3、表示哀怜
(13)柳宗元《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14)《国语·晋语八》:“起也将亡,赖子存之。”
注意:
之”“其”的这种用法所表达出来的各种思想感情不能绝然分开,有时是两种或几种参和在一起。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综合起来看。
例如:
知罃说“免之”,除表示不示弱、不屈服以外,毕竟是跟国君说话,表面的君臣之礼仍不肯失(如对话中自称“臣”),因而还有对楚王的“尊敬”,虽然是“外交辞令”。又如廉颇用“之”代自己,对蔺相如表示恭敬,反过来也是卑小自己。对人恭敬大都有卑小自己的意味。
四、 “之”“其”借代表情达意的原因
(一)对话语境
古人在对话中常避免用第一、第二人称,以表示谦敬礼节。
《孟子·尽心下》:“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
古人认为用“尔”“汝”称人大不敬,反过来用“吾”“我”自称来同别人说话,也是不礼貌的。但用三人称代词“之”“其” 代替,可以婉曲表达各种情感。
(二)借代修辞能产生特殊达意效果
1、三人称不参与对话,用来代己、代人,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银行业专业人员资格考试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分类模拟108含答案.pdf VIP
- 课件中国的行政区划全国优质课一等奖课件.ppt
- 上市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章程(标准版).docx
- 兴业证券-电子行业跟踪报告:比亚迪开启全民智驾时代车载摄像头迎机遇.pdf VIP
- 2024年家庭房产分配协议书范本6篇.docx VIP
- 汽车机械制图(第二版)模拟试题及答案2套.docx VIP
- DB33T 817-201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图形表达代码.docx VIP
- 煤制合成气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pdf VIP
- 第1讲: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坐标表示.docx VIP
- 第一次中华民国教育年鉴 教科书发刊概况.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