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复习.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复习

复习赠言:;复习要点:;一、词语拼音;终极?? 迸溅????繁密伫立? ?凝望?? ? 伶仃?? 稀零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蜂围蝶阵 盘虬卧龙?? 挑逗?? 笼罩 发端? 嚷? 花穗 船 舱? ?绽开?? 酝酿 槐树 怡然自得 明察秋毫    藐小之物  鹤唳云端 童稚 沟壑 ;二、文学常识及整体把握 ;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 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6、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0、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1、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1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一、象征;当我爬上那一座座( )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 )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 )了我枯干的心灵 …… ;二、《走一走,再走一步》 1、 作者:莫顿·亨特(美国)体裁:散文 2、 识记鼓励人克服困难的名言警句 3、 体裁:哲理散文 4、 领悟文中所含的生活哲理。 5、景物描写的作用:A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B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C展示人物性格;D推动情节的发展;E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战胜困难的例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有志者,事竟成。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张海迪);二、伏笔与照应;三、思想主题;《短文两篇》 1、《蝉》作者:小思 《贝壳》席慕蓉 2、体裁: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3、领悟两文的道理 4、写作手法:欲扬先抑、托物抒怀 5、有关生命的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四、欲扬先抑;紫藤萝瀑布 1??? 作者:宗璞(原名:冯钟璞、代表作《三生门》、《弦上的梦》等) 2、 古诗文中咏花的名句。 3、 了解文革时的相关背景。 4、 体裁:散文 5、 背诵文章的主旨句 6、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7、表现手法:对比、托物言志 ;写景状物 借景抒情;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五、童趣 1、 作者:沈复(朝代、身份、字、号) 2、 体裁:散文 3、 了解文意,识记重点文言词语(成语、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4、 概括文中的“物外之趣”。 5、 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6、 领悟文中的童真童趣,重温童年生活的乐趣,学会珍藏美好的记忆。 ;六、开篇点题;(一) 常规词语;(二) 通假字 ??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三)成语 [明察秋毫]明,视力。察,看清。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后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称快]形容内心十分快意。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形容蚊子很多。 ;二、 文学常识 ??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清代文学家。 三、 整体把握 ?? 本文围绕“物外之趣”记叙了童年时的几件趣事:一观蚊如鹤之趣;二是神游山林之趣;三鞭打癞虾蟆之趣。 表现了儿童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喜欢探索自然奥秘的心理和情趣。??;童 趣;句子理解有多少?;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性格?;“之”的用法有多少?;“为”的用法;一词多义; 四、 阅读探究 ??1. 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 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收获:时有物外之趣。) ?2. 体现全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物外之趣)?? ?? 3. 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 ?? 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等。 ?? 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4. 第四段表现作者“童稚”的语句是什么? ??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5. 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 ?? 基础:细致的观察。关键:丰富的想像。 6. 从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 ?? ① 有强烈的好奇心。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想像力。 ;五、 迁移运用 ?? 1. 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