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代与汉文化的关系
;;;;;;;;;;;;;;;;;;;;;;;;儒家思想的学派
特征:德治 仁:内在思想核心?礼:外在行为规范?中庸:辨证思维方法? 知、行、学、思;道家思想的学派特征:
核心:“道本体论”
人生主张:“无为”
认识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
“儒道互补”成为汉文化即中华文化的特色之一;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思想、文化的统一;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百戏:起源
百戏种类:杂技、像人之戏、
俳优谐戏
乐舞:
乐府、乐伎、舞姿
;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奠定中国文明的重要时期,不仅统一
了全中国的疆域,并继承了一部分周代的典制和秦代的朝仪;
在学术上,斥百家而“独尊儒术”,作为巩固政权的工具;在文
学艺术上,提倡辞赋,设立乐府,推动了乐舞的发展。
汉代,是我国乐舞、杂技等艺术发展最繁荣的时期。汉代
经过文、景时期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天下殷富,财力
有余,国势空前强大,人民生活安定,这就为广泛开展“百戏”
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百戏活动,在汉代能有一个比
较繁荣的局面,除了当时国内安定,人民生活比较安宁等客观
条件外,同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与提倡是分不开的。这些封建统
治者为了满足个人的享乐,都很重视乐舞。把它作为主要娱乐
工具,同时还把演出“百戏”作为对外夸耀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从百戏中还可以发现,一场百戏表演中既有仙人神兽,又有鬼神之灵,当然也有人,从这种神、人、兽的共同表演和共享娱乐中不难发现汉人的哲学观及其厚葬之风的影响。
“舞龙”、“舞凤”都是求仙祈福的表现,其中,皇室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汉武帝五次求仙就是最好的例证。在汉代,受老庄的哲学影响,人们的生死观也与现在不同,“物我两忘,与道合一”、“周行不殆”等展示了汉人生死轮回的思想特点,生不亦死,死不亦生,人生终有一“死”,而这个“死”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另一个世界(理想中的仙境)的重生,所以会形成汉代奢侈的厚葬之风,将生前的一切都带到地下,这时的人对天、地都有极??的“亲和感”,“天”是积极向往之地,而“地”又是重生的地方,是升天的途径,所以在百戏节目中,频繁地出现,仙人仙兽,“梧桐引凤”、“东海黄公”、“总会仙倡”、“仙人车”等形象及节目。人对这些事物的一种亲和心理和寄托愿望都表现于此。除此之外,前面所提的民族关系在这里也有体现,在汉以前就有中外交流记载,到了汉代,对外交流更是密切、频繁,匈奴、乌恒、鲜卑、蛮越、夷、氐、羌以及楼兰、罗马、波斯等等都有过交往,交往必然会对双方产生影响,文化、经济、政治都包括在其中,汉族在同少数民族及域外的文艺交流中,从百戏中可以得到再现,《吞刀吐火》、《自肢解》、《易牛马头》、《自缚自解》以及象的表演都是中外交流的体现,其中不乏统治范围内的少数民族,汉初建国时曾对边陲的很多少数民族进行了攻伐并兼并,这种兼并所带来的就是文化的杂融,以中原文化(南、北)为主,并吸收了若干的少数民族的文化,使得汉文化丰富多彩,以至于汉百戏的“大”、“杂”、“绚” … …;;;;上古:中华文化的发生;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隋唐:隆盛时代;“有容乃大”的文化气魄;两宋:文化强势时期;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明清:沉暮与开新;明清:沉暮与开新;农耕经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1)春秋战国时期奠定百家争鸣、百家并存的格局。
后世又有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潮流。
(2)多种地域文化的并存,如齐鲁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三晋文化(晋本为春秋诸侯国,后分裂为战国时的韩赵魏三国,故史称“三晋”)、秦文化等。
(3)中原文化能够包容周边少数民族文化。魏晋南北朝时的南北文化交流,唐朝的胡汉文化融合。
(4)中华文化能够包容外域文化。汉代佛教文化来华,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形成高潮,明末清初,西方基督教文化来华,带来先进科学技术。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所谓凝重性,就是稳重有余,灵活不足;保守有余,开放不足。悠远的农耕经济文明也成为中国继续发展的一个沉重包袱。“瞻前”(言必称三代、称先王)式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农耕经济迟迟未能转变为工业文明的一个原因之一。安全最大化而非利益最大化
;1.“华夏”与“汉族”
华夏:
夏:“大国曰夏”(《尚书正义》)。
黄帝的后裔禹和启创建了夏朝,疆域辽阔;商、周不仅占有了夏的疆域,而且继承了夏的文化,夏、商、周具有统一的文化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水龙头产业—水龙头历史和来源.docx
- 水泥胶结测井技术介绍.ppt
- 水运系统干散货运价指数与中国经济相关性研究.doc
- 三年级一班 王丽萍 清明节主题班会ppt课件.ppt
- 三年级-第二单元路-燕子专列.ppt
- 永安市继续教育《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试题及答案.doc
- 永大物流安全教育培训记录.doc
- 永州市14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物理试卷.doc
- 永辉超市物流配送分析.docx
- 三年级上 陶罐和铁罐ppt课件.ppt
- 江苏旗开建筑防水材料公司制度和流程.doc
- 江苏省2016届高考生物冲刺卷(二).doc
-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传统文化.ppt
- 江苏省2017届高三下学期六校联考试卷(2月)数学.doc.docx
- 江苏省2016年秋学期无锡市普通高中期末考试高三政治(选修)试卷及参考答案(word版).doc
- 江苏小学三年级第9单元第9课-欧阳_修_醉__翁_亭.ppt
- 江苏省2017年技能大赛装配钳工机械装调技术中职组竞赛例卷.doc
- 江苏省2017届高考化学创新复习(适合二轮三轮复习)知识组块三 三个守恒原则.doc
- 江苏省2017年技能大赛装配钳工机械装调技术高职组竞赛例题.doc
- 江苏省2017年技能大赛装配钳工机械装调技术教师组竞赛例题.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