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语文》4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PAGE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 PAGE 195页
编号: 备课时间:
1 古诗词三首
设计:莒南县第九小学 吴继徳
一、教材简析
《独坐敬亭山》是诗人李白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望洞庭》是诗人刘禹锡勾勒出的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忆江南》是诗人白居易回忆江南写的三首词中的第一首,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是所留下的印象。
二、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难点:1.理解诗词中的重点词句意思。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参考个性化备课(一)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导入新课: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生说,师总结)今天我们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水是什么样的。(板书课题)
2.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3.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读准后鼻音;谙、暗:区别音形意。
(二) 品读重点,读中悟写
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2.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3.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4.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5.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6.交流: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7.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 1 \* GB2 ⑴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 2 \* GB2 ⑵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 3 \* GB2 ⑶全班再读,教师酌情追问。
= 1 \* GB3 ①“独”坐是“谁”独坐?
= 2 \* GB3 ②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 3 \* GB3 ③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 4 \* GB3 ④“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8.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⑴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⑵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⑶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⑷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吟诵、理解《望洞庭》
1.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⑴《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板书:望洞庭)
⑵介绍洞庭湖。
2.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⑴学生初读古诗。“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⑵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⑶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3.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⑴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⑵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a.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