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其它物理效应选编
第六章 其它物理效应 ;上式描绘了一个振幅随z的增加而衰减,等相面以速度 ?1/sin?1沿X轴传播的非均匀波--消逝波。如图6-1(a)所示,
等幅面是平行界面z=常数的面
等相面是垂直界面X=常数的面
如果界面有极微小的起伏,如图6-1(b)所示,则等幅面也跟随着起伏,表面的形貌信息便反映到等幅面形状上了。依上式可知,
Z=λ/2π√ (n1 sinθi)2-n22;光导纤维内的全反射; 现在,回到图6-1(a) 若在第二种媒质(如空气中),象图6-1(a) 那样,; 图6-4明两条光纤通过光学隧道效应实现耦会构成迈克逊干涉仪式的光纤通讯系统。图中光耦合器是通过烧融或磨合将两根光纤的一部分靠得很近,在此,可以由光学隧道效应实现耦合。; 光纤器件有体积小、重量轻、宽频带、容量大等优点,正在军事和高新技术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近,利用光隧道效应原理发展了一种探侧表面形貌的激光光隧道显微镜。由图6-1(b)可见,消逝波的等幅面包含表面形貌信息,用一根光导纤维做成的探针,扫描等幅面,就可得知表面“地形”,因为光隧道效应,光纤探针所到处的全反射受到抑制,有光隧穿进入光纤的光可由光电探测器检测。图6-5表明激光光隧道显微镜的示意方块图,激光束打在样品表面,形成消逝场,;第二节 弹 光 效 应 ;弹 光 效 应; 第三节 激光致冷和“光镊”效应 ; 一个无需调谐光频率的方法是采用两束反向传播的激光照射中性原子,一束与中性原子运动方向相反,一束与中性原子运动方向相同。由于多晋勒效应,中性原子感受到反向传播的光束其频率升高,而同向光束频率降低。对于前者,光子的散射几率较大,所以二者的总效果仍然是在与中性粒子运动的相反方向产生散射力。为了使中性原于的三维运动受到阻尼,需使用三组互相垂直的反向传播的激光束照射中性原子,这样,中性原子各方位的热运动被减慢而冷却,即激光致冷原理。
利用激光冷却原子或离子,使速度减慢甚至静止,用激光已可冷却到“毫升”的范围,新近已用激光使一束钠原子实际上达到了静止状态。激光致冷的主要动机是要消除发光原子一级多普勒频移和二级多普勒频移(对后者,频移与粒子动能成正比),以建立更好的频率标准,已有人建议将光学频标作为下一代原子钟的候选者。频标对计时、导航和精密计量极为重要。
如果使光束的光强形成一定的分布(如高斯型的光强分布),光场从中性粒子诱导的偶极子将趋于移到局部光强极大处,这样一个光束的中心线好象一个中性粒于的“陷阱”,能抓住或陷入冷却的中性粒子,使之随着光束的移动而移动,这光束象一把镊于,这现象称为“光镊”效应。
利用激光的“光镊”效应可以捕获并操纵中性粒子,“光镊”技术在细胞、线粒体和染色体等三个不同生物学层次的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己有人利用“光镊”于将单个DNA分子拉直,观察微生物在光镊中的运动等。; 第四节 麦克斯韦-瓦格纳效应 ; 麦克斯韦-瓦格纳效应 ;第五节 卡斯米尔效应 ;卡斯米尔效应;卡斯米尔效应;第六节 同位素效应与激光同位素分离 ;同位素效应与激光同位素分离;同位素效应与激光同位素分离;图6-10 激光同位素分离 ;同位素效应与激光同位素分离; 第七节 正、负电湮灭效应 ;正电子不象电子那样易于为人们观察到,那是因为它在物质中的寿命太短,真是“匆匆湮灭世间”,当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了相遇便会湮灭成了光子。正、负电子湮灭过程可表为
e++e-=n? n ? 2 的整数,
最常见的是湮灭成2个或3个 ? 光子。在自由空间正负电子绝不会湮灭成一个 ? 光子,因为这样的话,不能使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都得到满足,只有存在能吸收反冲动量的第三者时才有可能。显然让正电子去撞击大块凝聚物能观察到正、负电子湮灭效应。问题是从哪里得到正电子?
做正、负电于湮灭实验时,是用放射性同位素22Na、。64Cu、58Co等作为正电子发射源。进入凝聚物的正电子在和物质原子碰撞时,在约1Ps(皮秒)的极短时间内首先失去它的大部分动能。注入的平均射程在10~1000?m之间,变慢的正电子在物质中漫游,最终与周围介质中的一个电子发生湮灭,在多数情况下变成了两个能量为511keV的 ? 光子。正电子在物质中的平均寿命在100-500 Ps间变化,平均寿命反映材料特征。对某些物质,变慢的正电子也可俘获一个电子组成类氢“原子”,称为电子偶素。;图6-12(a)表明正电子在凝聚物中湮灭实验的大致过程。实验采用22Na作为正电子源,在射出正电子的几个皮秒内,22Na核还放射一个能量为1.28MeV的 ? 光子,它可以作为起始信号。;正、负电湮灭效应;正、负电湮灭效应;第八节 同步辐射效应 ;同步辐射的可贵特点是:
(1) 强度高、稳定性好。一个圆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