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第二节非口服给药的吸收选编
*;注射给药的特点
优点:药物吸收快、血药浓度升高迅速、进入体内的药量准确
缺点:组织损伤、疼痛、潜在并发症、不良反应出现迅速,
处理相对困难
适用:需要药物迅速发生作用,因各种原因不能经口服药的病人。;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注射方式:静脉、皮内、皮下、肌内、鞘内、关节腔、玻璃体内、局部等
;静脉注射副作用大
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时刺激性太大的药物必须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容量小于50ml
大容量注射采用静脉滴注
剂型:水溶液或乳剂;肺首过效应:静脉注射后,药物随循环系统到达肺部滞后可能会被肺部的巨噬细胞吞噬或被酶降解,被肺呼出或被储存,因此静脉注射的药物不一定能够完全到达作用部位。
肺首过效应远小于肝首过效应,静脉注射生物利用度是100%。
注射应缓慢;2.肌内注射(im)
较安全
有吸收过程,但吸收程度高,与静注相当
肌肉组织内的血管十分丰富
脂溶性药物可以直接通过毛细血管壁扩张
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穿过毛细血管壁上的微孔快速扩散
份资料大于5000的主要经过淋巴途经吸收
容量一般为2~5ml
溶液、乳剂、混悬剂
溶媒为水、复合溶媒
以油为溶媒可以缓释;3.皮下与皮内注射
◎皮下注射(sc):将药物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血流慢
局麻药、长效胰岛素、植入剂、油混悬剂
皮下注射容量1~2ml
◎皮内注射:将药物注入到真皮中。
皮内注射容量0.1~0.2ml
皮内注射药物难以进入体循环,一般用作诊断与过敏试验;4.其他部位注射
(1)动脉注射:即把医药针头扎入动脉管内,给病人输入血液或药液的一种医疗手段。
主要用于输血,适用于危急病情,注射部位通常选择桡动脉、肱动脉。
(2)腹腔内注射:
(3)鞘内注射:可用
于克服血脑屏障。
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成为防
治中枢神经性白血病(CNS)
最有效的方法之一。;(3)鞘内注射:可用于克服血脑屏障。
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成为防治中枢神经性白血病(CNS)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关节腔内注射:临床治疗骨、关节疾病的常用方法。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注射部位的血流状态,血流丰富的部位吸收快:
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淋巴液的流速:水溶性大分子和油溶液
按摩和热敷,可加快血流速度
运动,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
肾上腺素收缩血管,合用减少吸收;分子量
eg.NaCl 、山梨醇铁 、铁—多糖复合物
解离度和脂溶性影响不大。毛细血管壁的膜孔半径3nm,允许<800的药物分子通过
难溶性药及非水溶液。药物的溶解是限速过程
蛋白结合。蛋白质结合物的解离速度<透膜速率时,成为限速过程。;溶出速率:
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W/O型乳剂>油混悬剂
;(1)溶液型注射剂;有溶出与扩散过程:吸收较慢
遵循溶出扩散定律
粘度增加,溶出变慢,扩散变慢
0.1~2? m的微粒经静脉、动脉或腹腔注射后主要由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摄取
油混悬液吸收缓慢,长达数周至数月;
O/W型乳剂,粒径为1? m左右,静注易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有定向分布作用
肌肉注射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二、 皮肤给药;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贴片(patches)
软膏剂(ointments)
局部或全身作用;(一)皮肤的结构与转运途径;角质层是药物渗透的主要屏障;表皮;( 2 )真皮:疏松的结缔组织,血管丰富,皮肤附属器官分布于其中。
( 3 )皮下组织:脂肪组织
( 4)皮肤附属器官:毛囊、皮脂腺、汗腺
;2.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1.生理因素
(1)皮肤的渗透性:皮肤的渗透性存在着种属、个体及部位的差异。主要原因是皮肤的角质层的厚度,当角质层受损而削弱时渗透性增加,如溃疡、烧伤时;当角质层致密时,渗透性减弱,如硬皮病,老年角化病。
(2)皮肤的水合作用:皮肤外层角蛋白及其降解产物具有与水结合的能力。水合能力越强,角质层越软,细胞自身发生膨胀,通透性增加,有利于增加水溶性药物的渗透性。;(3)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微生物的一些作用可使某些药物和基质降解。
(4)皮肤的代谢作用:由于皮肤酶的含量很低,制剂的面积很小,所以酶代谢对药物的吸收不会产生明显的首过效应。
(5)温度的影响:皮肤温度越高,皮下毛细血管血流速度越快,对药物的吸收有一定的影响。;2.药物因素;药物的溶解性:在水相及油相中均有较大溶解度的药物皮肤渗透性高。
(原因是:角质层含水较少,利于脂溶性药物通过角质层,但活性表皮层是水性组织,如果脂溶性太强进入角质层后难以透过活性表皮层,在角质层中蓄积,使透皮速率降低。);3.剂型因素;PH的影响:给药系统的PH值能影响弱酸弱碱药物的解离,从而影响药物的渗透性。
吸收促进剂的影响:渗透促进剂是增加渗透率的最常用的方法。代表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