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尝试“作者视角”:再谈散文的阅读技巧.doc
PAGE
PAGE 8
尝试“作者视角”:再谈散文的阅读技巧
散文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和思索的结果,也是感悟的结果。所以散文在形式上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融为一体;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往往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基于以上散文的诸多特点,我觉得可能我们作为读者,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考”,都没有过多关注作者的角度。一句话,只有我们变换读者的身份,把“读者视角”有意地变换为“作者视角”,多一点设身处地的思考,作为读者会有意外的收获。
一、接近作者的“真实生活”
散文中所涉及的都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这一份“生活经验”,带有作者自己的“视觉”独特性,带有一定程度的“私密性”。还有,有时作者所涉及的生活,与读者在时空上有很大的差距。诸多因素均会造成读者在理解上的困难。接近作者的“真实生活”,就是要通过合适的途径,让读者深入了解作者所涉及的生活。例如下面的两段文章。
在我的想象空间里,炊烟是一个村落的气息,一个村落的召唤,一个村落的灵魂。炊烟应该与季节无关,它仅与乡村相伴。但当我近距离地感受炊烟,却发现它竟和季节有关。春天的炊烟,有的是青青野菜的芳香,而秋天的炊烟,安静、轻盈、古老,却多了份金黄的浓烈,冬天的炊烟,更多了家的暖意。
―王苗苗《吟赏炊烟》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龙应台《目送》
读者??包括学生和年轻的教师)在阅读该散文时会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己(特别是城市中年轻一代)无法真正接近散文的“坎”在于无法切身对“炊烟”有体会。字典上“烹制饭菜形成的烟气”的解释绝对勾不起像原来农村孩子对炊烟的那份“渴望、期待、温暖”的独特感受。而龙应台《目送》中的这一细节,是从一位母亲的角色和角度对成长中孩子的审视,但是这一细腻的感情不是很容易理解的,更是现在的孩子(所谓的熊孩子)无法体会到的。
有文章这么说,“作者读者类似一个生物链的存在。理解还是误解?懂还是不懂?读者尝试了解的路线不同,而产生的结论不同。因为读者尝试了解的路线不同,而产生的结论不同,于是有了理解和误解的正当关系。”确实如此,散文作者创作时往往沉浸在属于自己的某种心境,属于自己的字词句段等,以及自己所处的某种心态和情感!作为读者,我们有理由去拉近与作者的生活真实间的距离,尽可能“逼真”地走进作者的那一片天地。有时,单靠去认读作者的字词句段,真的没什么实质性的收获。
二、关注作者的“主观评价”
散文作者的情感表达会有个性化的表露痕迹。作为读者在阅读时,特别是应试过程中,就要读出作者在文章中的痕迹―作者的“主观评价”。例如下面的两段文章。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巴金《繁星》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老舍《济南的冬天》
这些来自教材的例子,其实有很多。巴金用第一人称,老舍用“看吧”表达出作者自己的“主观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多关注这些“主观评价”式的语句,就能第一时间读懂作者的态度和倾向。
再比如下面的文章。
而最让我惊喜的,是偶而一个低矮的乡村老屋上升起一缕长长的炊烟,想象着放学的儿童望见自家屋上的炊烟,也 就望见了厨房里的母亲,望见了从田间回来的父亲。
炊烟是乡村最后的牧歌,而我却像一个乡村长不大的孩子,常常在暮烟四起时寻找它、欣赏它……
―王苗苗《吟赏炊烟》
由于各自的生活体验和表达需要的不同,每个作家都有着自己的艺术景观和风貌,有着自己在文字中的表达需求和感情的方式。类似这些的散文语句,我们在阅读时寻找到了,重点关注了,那么我们的理解可能更加“有的放矢”,通过这些作者的“主观评价”我们就能把握作者独特的个性思考,作为读者“披文入情”也便有了合适的路径。
三、理清作者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