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曲阜孔府书院选址特点研究.doc
PAGE
PAGE 5
曲阜孔府书院选址特点研究
摘要:孔府书院在中国书院建筑发展中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其发展轨迹在一定时期内与书院建筑的勃兴相契合,又由于儒家地位的上升逐渐拥有高于一般书院建筑的地位。现存孔府书院中,曲阜的尼山书院和洙泗书院保存最为完整,本文通过分析衍圣公府设立书院的原因,孔府书院与曲阜城的位置关系,对曲阜孔府书院选址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其设立的规律。
关键词:孔府书院;曲阜城;衍圣公府
一、孔府书院的设立与发展
孔府书院是由曲阜衍圣公府直接管理的书院,因为儒学在中国古代被尊为国学,在中国书院建筑发展中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发展轨迹在自唐代到元代与书院建筑的勃兴相契合,又由于儒家地位的上升逐渐拥有高于一般书院建筑的地位,在历次政治浩劫中得以维持。
孔府书院的设立与???多数官办或学派授课设立的书院建立原因有所不同,大多是依照“圣迹”设立。所谓“圣迹”所在地指的是有典故记载曾为孔子活动之处,或其思想影响所及之 处,或其弟子、再传弟子的典故发生地。[4]鲁西南一带因为儒学传播时间最久,在书院制度出现之前私学就极为盛行,当地官学私学机构历经战乱依然蓬勃发展。书院制度确立后官方鼓励和孔子后人尊孔的需求结合在一起,使得孔府书院的设立以曲阜为原点,逐渐辐射到山东全境,最远甚至到达浙江、江西等东南沿海省份,其中尤以曲阜的孔府书院发展最为壮大。
孔府书院的设立主体是衍圣公府,孔府书院的经费主要来自官赐学田和孔府资产专项支持,有时接受少量的私人捐赠,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保证了书院发展的连贯性,充足的经费也保证了孔府书院的建筑维护与规模扩大。曲阜的孔府书院因为近水楼台的缘故,得到的资金支持尤为巨大。
二、古代曲阜县域变迁
曲阜古称“少昊之墟”,名称来源传说炎帝、黄帝和少昊三位君王曾定都于此都。商代属奄国。周武王建立周朝时,将其弟、开国功臣周公旦分封在此,称鲁公,他的儿子伯禽负责管理鲁国,而周公本人则留驻中央、辅佐朝政。《礼记?明堂位》中记载“成王以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5]从周初起,曲阜作为鲁国都城,历经了八百七十三年历史,是周朝各诸侯国中定都时间最长,对周礼礼数保存的最好的国都,又因为是孔子讲学与施展政治抱负的国家,使得鲁国以“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
1977年――1978年山东省博物馆对曲阜鲁国故城遗址进行全面勘查和发掘,揭示了故城的概貌。周朝时期的曲阜城城墙为夯土版筑,四垣各开三座城门,南垣自西向东依次为稷门(又称高门)、南门(雩门)和鹿门;东面自北向南为上东门、东门、石门;北面自东向西为莱门、北门、争门;西垣自北向南为子驹之门、西门、吏门。鲁城城内中央为宫殿,遵循《周礼》中有关诸侯宫殿等级的规定,有库门、雉门、路门三重宫门。路门之内为寝宫,称为“路寝”。依据《礼记?檀弓下》和《史记?鲁周公世家》的记载,雉门外路东为宗庙区,依昭穆顺序排列。雉门外路西为商代修建的亳社和周代修建的周社,两社之间为朝廷大臣办公区域,宫殿区北边区域为市场。整座城市布局符合周礼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规定。除了宫城之外,在南门附近还有鲁僖公修建的泮宫。
西汉时期,鲁恭王刘余在鲁国宫殿北墙和东墙一线修筑新城垣,城池的面积缩小,四面各有两门。东汉年间,光武帝先后封刘兴和废太子刘??为鲁王,沿用西汉鲁城。三国和西晋时期设为鲁县,城垣规模进一步缩小。隋代更名为曲阜县,以示 “城东有阜,委曲长七八里”的城市特点。金代曲阜县城位于今日曲阜城东旧县村一带,孔庙和孔府位于城外。
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山东爆发农民军起义,孔庙用于驻军,斯文扫地,朝廷震惊。正德七年下令“移城就庙”,在鲁故城西南隅环绕孔庙和孔府修建新县城,明故城格局保存至今。嘉靖元年新城竣工,城墙全长八里三十六丈,高二丈、厚一丈,内为夯土,外包城砖。全城有五门,其中孔庙前的正南门为仰圣门,其东为崇信门。东门为秉礼门,北门为延恩门,西门为宗鲁门。
三、曲阜孔府书院在曲阜县城的位置分布
根据《孔府档案》记载,曲阜作为孔子出生地和鲁国故都,境内有尼山书院、洙泗书院、春秋书院、石门书院和崇德书院共五所书院。依照明代《阙里新城图》显示,明代曲阜城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包含孔庙(至圣先师庙)、衍圣公府、县衙、四氏学等公共机构,而同样作为教育机构的五所书院全部位于城墙之外的山野乡村,造成古代曲阜城中不见孔府书院的奇特现象。
这样的选址特点除了孔府书院依圣迹而设的原因之外,还因为在曲阜城中设有专门的教学机构对圣人后裔进行教导,称为“四氏学”。四氏学堂是在孔子家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殊贵胄学校。宋哲宗元?v元年(1086 年),颜、孟二氏纳入其中,孔氏家学发展成为三氏学。万历十六年(1588 年)曾子后裔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