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古代诗歌比较鉴赏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诗歌比较鉴赏教案

 PAGE \* MERGEFORMAT 4 古诗词比较鉴赏之思想情感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龙 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熟悉古诗词比较鉴赏的高考题型。 (2)如何比较鉴赏古诗词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研究高考原题熟悉题型特点。 (2)通过自主合作探讨分析情感。 (3)掌握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诵读诗词的习惯,加强对古诗词的热爱。 (2)感受诗人思想情感之美。 【教学重难点】 1、熟悉题型。 2、读懂诗歌。 3、规范答题。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使用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曾经在《人民日报》上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热读李白,冷读杜甫》。李白的诗风清新飘逸,像清风拂面。杜甫的诗歌古道热肠,读来让人热血沸腾。通过比较,我们能更好的感受到不同诗人的风格,也更能读出诗味。这也是鉴赏诗歌的一种方法,比较鉴赏。而这一方法也被运用到高考试题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词比较鉴赏。 二、回顾原题,明确特点。 明确:1 、联系教材。2 、同中求异。 三、考题探究,比法分类。 明确:1、比较思想情感 2、比较表达技巧 3、比较意象选择 4、比较意境营造 5、比较遣词造句 结合习题,自主探究。 (一)、精讲例题,得出方法。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请全班齐读,然后自由发言。 明确: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中的“二更”点明夜深,“独坐”和“空堂”写出诗人的孤寂,“悲双鬓”则体现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中的“山果落”和“草虫鸣”以零落哀鸣声以动衬静,更添悲哀。 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中的“虚堂”和“人静”用环境的安静映衬诗人内心的宁静,而“书床”和“不闻更”表明诗人正在专心致志读书,没听见打更的声音,十分专注;三四句中“春雪霁” 表明门外春雪已停,“一溪冰”表明已经天寒地冻,而诗人却“不知”这一变化,以此衬托出他夜读时的投入痴迷。 (2)“残月”这一意象是否表明作者的孤独?(展示学生答案) 明确:不是表明孤独。因为诗人在读书,由“不闻”与“不知”可以知道其心境的宁静。我们应从整体上把握诗词,而不能只抓单个意象肢解诗歌。 (3)注意答题规范,注意题干要求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展示学生答案) 明确:在作答时,应注意审题,题干要求具体分析时,应引用诗词中的关键词。 2、方法总结 明确:(1)比较情语。(2)缘境明情 (二)、师生合作,现场演练 1、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题目。 ???????????????? ?[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 [元]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哪句诗??请简要分析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日夕佳”描绘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隐居生活。表达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联系陶渊明的《饮酒》) (2)那为什么王恽“不羡”呢?请找出诗人不羡的理由。 明确:诗人描绘了一幅喜庆热闹欢乐和谐的世俗生活情景。 (3)王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积极入世,与民同乐。(世俗之乐) (4)展示答案(注意题干“简要分析”) 明确:化用了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此曲通过描绘尧庙社日活动喜庆热闹欢乐和谐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积极入世的志向和享受世俗生活的意趣。(概况) 小结:这道题目被评为当年最好的高考题。它首先联系教材,然后能打破常规。一般都崇尚隐居之乐,但它表明的是世俗之乐,能打破常规思路,题目有创新。 (三)、训练提升,学生展示。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