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白菜黑斑病室内苗期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的论文.doc
大白菜黑斑病室内苗期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的论文
作者:甘彩霞,祝花,崔磊,袁伟玲,高翔,符义彬,梅时勇
摘要:为了选育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pekinensis(lour.) olsson)抗黑斑病(alternaria brassicae)新品种和种质创新,在室内利用6个品种的大白菜研究了接种物浓度、苗龄和温度对大白菜黑斑病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1)℃光照培养室内,选择浓度为1.0×104个孢子/ml或1.0×105个孢子/ml的黑斑病病菌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于苗龄为3~4片真叶的大白菜幼苗,保湿24~48 h,10 d后进行病情调查,可对大白菜种质资源抗黑斑病的抗性进行正确评价。
关键词: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pekinensis (lour.) olsson);黑斑病(alternaria brassicae);苗期;抗性鉴定
中图分类号:s631.1;s43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3-5363-03
study on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black spot of chinese cabbage at seedling stage in laboratory
gan cai-xia1,zhu hua2,cui lei1,yuan ei shi-yong1
(1. institute of economic crops,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plasm innovation of chinese cabbage(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pekinensis(lour.) olsson) perature on black spot occurrence l or 1.0×105 pfu/ml spore suspension on seedling at 3~4 leaf stage and then moisturizing for 24~48 h at (25±1)℃ in door, the resistance of radish varieties on the black spot could be accurately evaluated 10 d after inoculation.
key pestris l. ssp pekinensis(lour.)olsson);black spot(alternaria brassicae);seedling stag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大白菜黑斑病是由链格孢属真菌所致的一种常发性病害,病原菌包括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 (berk.) sacc.),甘蓝链格孢(a. brassicicola)和萝卜链格孢(a. japonica)3个种,其中秋冬白菜黑斑病一般由芸薹链格孢引起,而春夏白菜黑斑病则主要由甘蓝链格孢引起,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病害,最早于1836年在甘蓝上发现,1934年开始有为害大白菜的记录[1]。.大白菜黑斑病主要通过种子传代形成异地扩散和蔓延,危害叶片和整株植物,全生育过程发病,严重影响白菜产量和质量,成为大白菜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尤其在美国、芬兰、加拿大、中国台湾发生较重[2,3]。我国最早在1919年于广东省的甘蓝上发现,1937年江苏报道其为害大白菜。20世纪70年代末,黑斑病在我国大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上逐渐严重起来[4]。
大白菜黑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及种荚。在真叶上,最初形成圆形退绿斑,病斑扩大后转为暗黑色。全株叶片由外向内干枯,有明显较稀的同心轮纹,边缘有黄色晕环。潮湿时病斑有一层黑霉。近年来,随着春大白菜、早秋大白菜的发展,黑斑病病害问题日益突出,抗病育种是解决大白菜黑斑病经济而又有效的途径,而抗性鉴定则是抗病育种的基础[5]。
国内外对白菜黑斑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黑斑病的发生和危害、寄主植物的抗性、流行病学因素、病原物生物学特性和病原物毒素研究及综合防治等方面[6]。对于白菜黑斑病,北京市植保所李明远[7]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1989年樊慕贞等[8]对河北省白菜黑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进行了研究。而对白菜黑斑病鉴定方法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见,急需一种快速、简便而又精确的抗性鉴定方法,对我国大白菜种质资源进行筛选,以期建立简单、快速的品种选育流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黑斑病菌种(bhb)采自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科技中心试验基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