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术社会的建构与知识分子的权势网络.PDF
·专题研究·
“学术社会”的建构
与知识分子的“权势网络”
———《独立评论》群体及其角色与身份
章 清
提 要 : 1905 年废除科举后 , 如何确立读书人在现代社会新的角色与身份 ,
成为走出科举时代学人思虑的焦点。这集中呈现于知识分子建构 “学术社会”的
理想上。30 年代聚集于《独立评论》的一群学人 , 其学术活动及介入公众事务所
形成的“权势网络”, 表明读书人力图通过重建知识的庄严 , 重新确立读书人在现
代社会的位置。在此过程中知识分子衍生的“精英意识”, 筑起了一张公开的与潜
在的“权势网络”, 从而导致读书人新的角色与身份具有很强的“依附性”。
关键词 : “学术社会” “权势网络” 身份认同 公众事务 《独立评论》
“皮之不存 , 毛将焉附”, 论及中国知识分子时 , 语出《左传》这句话 , 娴熟历史的毛泽东
最乐道之。不管怎样 , 我们都得承认 , “毛”、“皮”之辩证 , 点出了与知识分子命运攸关的问
题 , 也当成为思考由“士”向“知识分子”转型的着眼点。1905 年废除科举 , 是一段历史的终
结 , 实际上从根本上摧毁了 “士”这一阶层。但读书人还在 , 于是如何确立在现代社会新的角
色与身份 , 不可避免成为走出科举时代的学人思虑的焦点。1927 年 6 月 , 当王国维自沉于颐和
园 , 顾颉刚就有谁害死了王国维的追问。而悼文结尾所做评断 , 实可看做当时考量读书人命运
的基本视野 : “国家没有专门研究学问的机关害死了王国维 ! 我们应该建设专门研究的机关。士
大夫阶级的架子害死了王国维 ! 我们应该打倒士大夫阶级 ! 我们不是士大夫 ! 我们都是民众 !”①
关于“士”与“知识分子”, 已是毫不新鲜的话题 , 然而??及现代中国读书人对新的角色与
身份的寻求 , 有关的文字并不多见 ②。在我看来 , 肇端于 20 世纪初年对读书人新的角色与身份
① 顾颉刚 :《悼王静安先生》,《文学周报》第 5 卷第 1 期 (1928 年) 。
② 美国学者施耐德 (Laurence A Schneider) 曾以顾颉刚为例 , 论及现代中国知识界在寻求新的角色与身份
时产生的种种焦虑 。参见施耐德《顾颉刚与中国新史学 ———民族主义与取代中国传统方案的探索》,
(梅寅生译 , 台北华世出版社 , 1984 年) 。本文交替使用 “读书人”、“学人”及 “知识分子”等术语 ,
也与笔者倾向于将知识分子视为一个相对的 “未定项”有关 。而选择《独立评论》一群人进行讨论 ,
则希望在较少歧异的前提下 , 对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所 “呈现”的角色与身份 , 有更好的认知 。有关这
一问题 , 可参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87 年) “自序”第 1 —11 页 。此外萧邦
奇 (R. Keith Schoppa) 则通过描述浙江精英沈定一 (玄庐) 在三个不同场域的活动 , 剖析其由此形成
的复杂的个人身份和社会网络 。参见萧邦奇《血路 ———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 (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