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歌可泣的英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可歌可泣的英雄.doc

PAGE  PAGE 6 可歌可泣的英雄   新闻战士总是在记录和传播别人的英雄事迹,极少宣传自己。最近,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本让人们了解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我们新闻战线的无数可歌可泣英雄的书:《热血铸丰碑》。它由原新华社山西分社社长马明,原《山西日报》总编辑陈墨章主编。他们两人都是当年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的参加者。这本书重点记录了当年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三个根据地的新闻工作英烈。      遍地有英雄      1942年5月,日军3万多人对太行山区的八路军进行“铁壁合围”的大扫荡,在进攻山西辽县(现在的左权县)麻田镇时,中共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被围,社长兼总编辑何云(兼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社长),在突围时下令身边的人:“不要把子弹打光,留下最后的两颗,一颗打我,一颗打你自己,我们不能当俘虏。”话说完,敌人的子弹击中了他,牺牲了。他是浙江上虞县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这次战斗中,报社总会计兼经理部秘书黄君珏(女)隐蔽在一个山洞里,被日军发现,她突然拔出手枪,一跃而出,连连击倒数敌,后跃身山崖牺牲。她是湖南湘潭人,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的学生。当时来不及冲出去的几位战友也都牺牲。此役,《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战斗中英勇牺牲46人。   1941年3月,太行山区的《胜利报》记者陈宗平到河北西部斗争最残酷的赞皇县第七区采访,和敌人遭遇被捕。敌人强迫他到赞皇城里去,敌人说:“不去就砍头!”他愤怒地回答:“砍头也不去!”敌人将他在地上拖了半里地,然后把他的头垫在石头上,用乱刀砍死。他牺牲时才22岁,江苏溧阳县人,是上海中学学生。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记者雷烨,1943年4月20日正在给自己拍的照片写说明,敌人突然来了,他立即拔枪战斗,被敌人击中数弹,自知难逃敌手,自尽殉国。他牺牲前把自己的照相机、自来水笔都用石头砸碎,不留给日军拿去当战利品做宣传。他也是浙江人。   1942年4月24日,《冀南日报》被敌人包围在山东武城的一个地方,报社编辑梁济民被子弹打穿了肺,他按着胸脯还高喊:“同志们,冲啊!消灭敌人!”牺牲前,他还不忘把身上带血的稿子交给战友,说:“你不要管我,我不行了,子弹打得紧,冲吧!你看,日本人追来了!”   在那个战争年代,英勇战斗的新闻工作英烈太多了。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大众报》,在敌人历次的扫荡中,从社长阮志刚算起,牺牲达49人。《晋察冀日报》从1940年到1944年,以身殉国34人。与太行山根据地为邻的太岳根据地的《太岳日报》,在1943年10月的反扫荡中,从社长兼总编辑魏奉璋算起,也牺牲了一批人。战斗在山东沂蒙山地区的《大众日报》,从1939年到1943年的4年,在敌人扫荡中牺牲20多人,其中包括社长李竹如。更多的英烈是无名英雄。      空前的艰难      当时的报纸都是游击性的报纸。要随时准备打仗,随时准备跑路,又要随时准备出报。这是现在的新闻工作者无法想象的。吕正操司令员领导的冀中军区在河北大平原的中部,北边逼近平(北京)、津,西边威胁保定、石家庄,是日本人的心腹之患,这片地方没有山,打游击很困难。日本人在这块平原上强化统治,建了碉堡1753个,挖了封锁沟8373里,还有铁路1539里,公路15166里。沟、堡、路互相联结,整个军区的地方被分割成2670块,块与块的最大空间不超过15里(华里),平均空间只有5里。但就是在这么一块被纵横分割的地方,《冀中导报》东跑西击,坚持出版,而且还有15种地方抗日小报出版。真是人不畏死,其奈我何!   战争年代八路军打仗,枪炮子弹靠打仗时从敌人那里缴获。出版报纸的印刷机、纸张,油印报纸的蜡纸、钢板、铁笔可不是战场上能弄得到的。那要到敌人占领的城市里去弄,有的要到敌占区的大城市里去弄。这可不是办报人能弄到的,要靠党、政、军有关部门的地下通道去弄,也要付出血的代价。要打游击,机器重了还不行,《晋察冀日报》的同志把大机器改小,但还有400斤(市斤),驮不动,背不了。后来就改用木头部件,减到50斤,这就可以背着打游击了。《冀南日报》也在河北南部平原,敌人碉堡林立,到处是封锁沟,最困难时,只能改成四张油印小报:《人山报》、《滏阳报》、《滏运报》、《群众报》。就这样,油墨、蜡纸、纸张、抄收各电台广播的电池都得从敌占区的城里弄来,条件十分艰难。   在敌人的包围和扫荡中办报纸,看病当然顾不上了,吃饭都是一件大难事。有时煮地瓜,煮黄豆,弄得泻肚子,吐酸水。有时吃野果、野菜,甚至干脆啃生玉米、生小米。当时老百姓被日本人烧杀抢掠,生活也十分穷困,也吃野菜。那时报纸工作人员没有工资,农村里也没什么东西买,进城去买药要有敌伪的钞票。      小报作用大      当年的新闻工作作用大得很。那时北京叫北平,是日军华北派遣军司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