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森林中采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原始森林中采访.doc

PAGE  PAGE 7 在原始森林中采访   今年7月间,分别在黑龙江帽儿山、湖北神农架和浙江大明山进行的“2002‘奥力健’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验”,引起了国内诸多新闻媒体的极大兴趣,纷纷派出记者采访报道。我们作为文汇报的特派记者,也分三路和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及浙江林学院的大学生们一同进入原始森林随队采访,在为期一周的训练中跋山涉水,经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严峻考验,也留下许多值得回味和咀嚼的感受。      同甘共苦艰险路      近些年来,新闻界有一种贪图舒适的不良风气,一些记者不愿扎扎实实地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常常只是走马观花,甚至在统发稿上大笔一挥,署上自己名字就算完成了采访任务。我们文汇报去的4人中除了我之外,都还是走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参加工作以来,也很少有在艰苦的采访条件下锻炼的机会。出发之前的碰头会上,我作为4人中最年长的记者,一再提醒大家,进入原始森林后,一定要和学生同甘共苦打成一片,绝不搞特殊化。我们既是这一活动的记录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只有真正全身心地参与其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和体验。事实证明这样的提醒是有必要的,正是因此,我们后来在采访中才捕捉到许多细腻真实的情节,采写了许多引起读者广泛关注的生动稿件。   进入原始森林后,我们的三路记者和大学生们一样,不论男女每天都只有300克口粮,背负着近二十公斤重的行囊与学生一起行军、涉溪、攀岩、岩降、搭绳过涧。摄影记者金立旺还要在脖子上多挂10公斤重的器材包,不时腾挪闪跃寻找角度,更是艰苦。   在前后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我们忍受着饥肠辘辘的感觉,浑身上下伤痕道道,不断涉过水深齐腰部的河流,走过险陡的悬崖上荆棘密布的山道,遍尝了冰凉、疼痛、酸软等各种感觉。但我们又不仅仅只是参与者,我们是记者,记者的眼睛也就是读者的眼睛。走在既窄又滑的山路上,下临深渊自顾不暇时,还要抬头留神周围学生的举动,捕捉可能发生的新闻线索,偶一分神,脚踝一扭,身子一偏,便心脏猛跳,冷汗直冒。   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目的不是探险、旅游,也不单纯为了“吃苦”,而是为了探索改革高校传统的以竞技为主的体育教学的模式,实现“挑战自我,提高素质,超越极限,体验人生”的目标。出发之前我们曾设想过在原始森林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但野外生存环境的残酷和艰难还是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而参与这次活动的大学生们表现出的吃苦耐劳、勇于攀登的毅力和勇气、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更是我们原先所没有想到的。   如果只是停留在背着行囊跋山涉水,恐怕还难以准确体验到大学生的感受,也不容易拉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因此,和学生同吃同住,一起拾柴、烧火,聊路途的艰险、心情,谈工作、学习中的琐事,甚至一起发发牢骚,也成为我们每天的“必修课”,有时甚至为此而暂时“放弃”了自己的记者身份。出发前我们就被告知可能会遭遇山蚂蝗、毒蛇等的袭击,去神农架采访的杨昕、金立旺事先作了准备,打算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抓拍几个镜头,但真的发生蚂蝗叮咬学生时,却再也顾不上了,而是忙不迭伸手帮着去拉。华东师大训练队到达大明山原始森林的第一天就发生几个学生因水土不服而呕吐不止的情况,有几家媒体的记者赶紧一拥而上围着呕吐的学生“采访”、拍摄,我没有去凑这个热闹,而是打开背包为那几个生病的学生找药。   患难与共,培养出了感情,大学生们从一开始与我们保持距离变为信赖我们、尊重我们。煮好粥饭,“掌勺”学生总是执意先给记者盛;行进在乱石间,前面的学生时常转身拉我们一把;为了照顾我这个“老”记者,行军时华东师大训练队还特地安排了两名身强力壮的同学一前一后“夹”着我走。当活动结束时,不少同学都含着泪与我们挥手作别。   彻底进入角色,大量鲜活的现场材料便跃入眼中,生动例子俯拾皆是。我们发回的系列报道获得了不少赞扬。当然,这与“野外生存”活动本身带有的神秘色彩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一个个精彩的现场故事抓住了受众的“眼球”,而在这些鲜活故事背后的是记者实实在在的“亲历”。      莽莽丛林发稿难      这次随大学生深入原始森林采访,感觉就像是军事记者,在这里发生什么、写什么都难以预知,傍晚一到宿营地,双腿一软几乎瘫倒在地,手却不能闲着,掏出纸笔便龙腾蛇走。   在神农架,我们借用的是上海电视台的海事卫星电话发稿,电视台的新闻晚上7:00播出,5:30前必须截稿,因为无处充电,我们也必须在5:30发出稿件。但常常一路艰难险阻,到达营地时已过5:00,因此只有抓紧一切机会,争取每一点发稿时间。在浙江大明山,记者只能依靠手机发稿,把匆匆写成的稿件或者干脆只是一堆素材读给后方的同志,然后由他们再根据录音整理。宿营地往往安排在山凹,只有在部分山顶上才有并不稳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