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颗粒细胞瘤的论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鞍区颗粒细胞瘤的论文.doc

  鞍区颗粒细胞瘤的论文 作者:祝斐 谭启富 朱炯明 摘 要:鞍区颗粒细胞瘤非常罕见,至今报道有症状的颗粒细胞瘤还不足50例。文 章回顾自1893年发现鞍区颗粒细胞瘤以来对颗粒细胞瘤的结构特点、组织起源的研 究,以及临床表现、诊断及鞍区颗粒细胞瘤的治疗。 0 引言   鞍区颗粒细胞瘤非常罕见,它位于垂体后叶或垂体柄中。自从1893年boyce和 beadles[1]首次描述1例于尸检时发现的鞍区颗粒细胞瘤至今,位于蝶鞍区有症 状的颗粒细胞瘤(gct)还不足50例[2]。luse和kernogan[3]共进行了1364例尸 检,发现鞍区有91例gct,该瘤在垂体后叶和垂体柄中的发生率相近,为42∶49。1 951年,luthy和klinger[4]报告了首例有症状并部分切除鞍区gct。 1 颗粒细胞瘤的结构特点   鞍区gct在手术或尸检中发现,为白色[5]、红色[6]或粉红色[7]、黄白 色[8]的圆形肿瘤,中等硬度或较坚韧,血管较丰富,很少发生坏死,没有钙化 [7,9]。大多数作者报告光镜下所见基本相同[5,6~18],瘤细胞体积大,呈 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排列紧密;被结缔组织分隔成大小不一的巢状、索状;瘤 细胞境界清楚或不清楚,胞质呈特征性嗜伊红细颗粒,pas染色见瘤细胞质内充满 红染细颗粒,并抗淀粉酶的消化,有时胞质内含有空泡,但脂肪染色阴性;胞核小 ,呈圆形或卵圆形,居中或偏位,深染或淡染,常见单个或两个核仁,核分裂相极 其罕见,比较特别的是[18]多数病例(74%)可见瘤细胞与外周有髓神经密切相关 ,瘤细胞常围绕着神经鞘或在神经鞘内生长。. 1.1 电镜下特征[2,5,8~10,18,19] 胞质内有大量圆形或卵圆形溶酶体 颗粒,细胞有基板样结构、高密度小体和细胞器、空泡,有的瘤细胞含有介质丝。 lafitte等根据电镜研究结果将瘤细胞分为两种类型细胞。一种胞质内含有梭形中 间体细丝,在细丝表面有少量颗粒;另一种胞质内含有的颗粒[10],乃胞膜内褶 而被溶酶体吞噬后形成的,其过程类似于神经轴突周围髓鞘的形成[22]。 1.2 免疫组化 颗粒细胞内含有嗜酸性pas阳性颗粒,lafitte认为gct细胞中 的颗粒为自噬空泡[10];但sakurama[8]认为,它们相当于电镜下的高密度小 体,而不是相应的空泡。根据pearse对含碳水化合物材料的鉴别,这些物质为糖蛋 白。   大多数作者报告颗粒细胞瘤的瘤细胞有s-100阳性或弱阳性[5,10,14,20~ 23],有关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早先的报告为阴性[5,22],而近期文章研 究发现gfap经常阳性,甚至有强阳性现象[2,10,14]。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 是因为在一些细胞中仍然残留有细丝样物质[10]。 2 颗粒细胞瘤的组织起源   自从1893年发现第1例鞍区gct以来,尽管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但有关它的组织 起源问题却至今未明[9,19,24],先后提出了肌源性、组织细胞源性、胶质源 性和神经源性。自从1926年abrikossoff首次描述了1例舌部gct,提出gct起源于肌 细胞的学说并命名为“颗粒细胞成肌纤维瘤”[25]。从此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由于受到了组织学及组织培养研究的支持和广泛认同,后来超微结构和免疫组化 研究发现,颗粒细胞存在波形蛋白,同时缺乏角蛋白、结合蛋白,并且肌动蛋白含 量低,加上在大脑半球中发现有gct,且颗粒细胞中含有神经微丝,并有gafp阳性 现象,否认了肌源性学说[19]。   尽管颗粒细胞的超微结构中含有丰富的溶酶体,但它缺乏溶菌酶,不支持肿瘤 的组织源性,另一种组织细胞标志物——α1抗胰蛋白酶的缺乏,也不支持gct的组 织源性[19]。   近年来,由于电镜的发展和免疫组化研究的进步,有关gct起源的问题也逐渐 变得明朗起来,基本上是围绕神经膜细胞起源[5,20~23]和星形细胞起源[2, 8,10,14]进行争论。支持神经膜细胞起源的依据有:①s-100蛋白染色阳性;② 肌源的标志阴性反应[9];③leu[7]糖蛋白染色阳性[9];④电镜发现有一个 连续的基板环绕肿瘤细胞[9,19]。支持星形细胞起源的根据有:①越来越多的作 者发现在电镜下可同时观察到胶质细丝和大圆形星形细胞,共同存在于gct的瘤细 胞中[29];②一些病例中没有出现s-100蛋白阳性染色,并发现s-100蛋白也可以 对诸如黑色素细胞、上皮细胞和软骨细胞呈阳性染色,因而s-100蛋白对胶质细胞 和神经膜细胞没有特异性,而且不能被认为是脑所特有的[9];③大脑半球中存 在gct;④瘤细胞gfap染色阳性[2,10,14];⑤肿瘤细胞的胞质突触可以被pta h染成蓝色[28]。   颗粒细胞瘤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它也能在预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