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七年级文言文解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海七年级文言文解析

七年级(下)诗词、古文 1/1.春寒(指冬天刚过,春天刚刚来临时的 HYPERLINK /view/7048940.htm \t _blank 余寒。此时北方多霜、雪,南方多雨。) 宋  HYPERLINK /view/7388.htm \t _blank 陈与义 字去非,号简斋   二月 HYPERLINK /view/126274.htm \t _blank 巴陵日日风, HYPERLINK /view/1485877.htm \t _blank 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 HYPERLINK /view/53784.htm \t _blank 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释】选自《简斋集》。陈与义(1090~1138),号简斋。宋代诗人。此诗写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   巴陵:古郡名,今湖南 HYPERLINK /view/152036.htm \t _blank 岳阳市。   园公:诗人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胭脂:一种红色颜料。也泛指红色。 译文】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下雨。料峭的春寒,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在风雨的侵袭之下,已经开花的花朵凋零了。尚未绽开的蓓蕾不吐艳了。园林中的新花嫩叶全在寒风冷雨中萧瑟。叫人担心害怕!那边短篱旁,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中开放着。 简析 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 HYPERLINK /view/21113.htm \t _blank 海棠。借海棠写自己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的写照。“风”“寒”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主要的是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风飘絮” 诗人用类似于刻划松、梅、菊、竹的手法来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风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 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雅致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上乘之作,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诀窍。 1/2.宿甘露寺僧舍(宋)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 原文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hè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释   ①甘露僧舍:甘露寺。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②松声万壑(hè):形容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壑:山谷,山沟。 ③银山拍天浪:形容波浪很大,像银山一样。 译文】云雾弥漫在枕边,山峰环绕在近旁。    躺在床上倾听松涛阵阵,无数山谷像在呼啸哀歌。    如果要看冲天巨浪拍起, 只要一打开窗子,那汹涌奔腾的江水就会滚滚扑来。[1] 鉴赏   甘露寺居山临江,林木苍翠,风景秀丽,是镇江的一大名胜。诗人不写甘露寺的白日美景,而用工细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空阔奇妙的江南夜色图,写出了江水的壮观和甘露寺的险要。首句写山峰的云气,次句写山谷的松声,末两句写长江的风采。一句诗一个画面,全诗浑成合美。诗中有画,景中有情。 第一句诗人自繁华的京城来到幽僻的古寺,这里没有九酝八珍、华屋锦被,只有粗茶淡饭、陋室布衾。骤然变化了的环境,他不适应,难以入眠。 第二句用“千”写“峰”,用“万”写“壑”,极尽形容,从纵向描写北固山奇险变幻、充满生机的景象。 第三、四句写远景。诗人来到甘露寺原是为了住宿歇息的,可寺外千山万壑的松涛声和不尽江流的喧哗声,搅扰着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眠。最后一句振起全诗,豪迈而奔放,是传神之笔。把长江的洪波巨浪写得如此壮美,如此撼人心魄,在古今诗词中是并不多见的。[1] 2/1.偶题 宋代大学问家 HYPERLINK /view/1262.htm \t _blank 朱熹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wéi①。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②。 注释   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东观汉纪鲍永仁》:“更始役,永与冯钦共罢兵,幅巾而居。”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②不道:犹不知。 HYPERLINK /view/2133.htm \t _blank 李白《 HYPERLINK /view/5972508.htm \t _blank 幽州胡马客歌》:“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底处:何处。 译文   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哪里会想到云是从哪里来的呢?  鉴赏   朱熹的《偶题三首》约作于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年间。朱熹的诗歌,往往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第一首说常人只见到翻云覆雨,却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学力行,也是有根底的。 诗通过写闲适的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