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斯上法,未见得好.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斯上法,未见得好.doc

PAGE  PAGE 4 如斯上法,未见得好   就“三角形内角和”这一教学课例,2007年9月28日和10月19日的《中国教育报》分别刊登了王光辉(《这真的是一节“好”课吗?》和王少平《从学生学习的真实角度出发》)两位老师独具见解的评课文章。两文并陈而读,齐头而思,的确给人很大的启发。然而钦佩之余,笔者却不敢苟同“二王”老师针对教者授课中的不足所提出的教法上的改进建议,特撰写此文,希望能与两位老师商榷,以期共同提高我们评课、议课的能力,改善我们日常课堂教学的反思质量和达成效果。   从王光辉老师的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并不赞同教者仅仅让学生通过简单操作(测量和拼接)就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做法,而是集中表达了希望教师能引导学生对这一结论进行严谨证明的意愿,并在文末给出如下看似可行的建议:引导学生借用长方形四个内??均为90度这一知识,首先得出长方形的内角和为360度,然后通过将长方形等分成两个完全相等的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推导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进而通过给三角形画高然后借助高的左右两侧的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推算出其它两类三角形各自的内角和。可谓“独辟蹊径”、“别具慧眼”,但抚卷细思,笔者并不以为然。在这个问题上,王老师显然犯了以下两个“致命”错误:其一,误读课标,《标准》对该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明确规定,将“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深度界定在“了解”的层面,即只要求学生能发现并能简单应用相关知识,而没有提出严谨几何证明的要求。虽然《标准》不是硬杠杠,有逾越的可能完全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适当加深,但王老师并没有据此给出实例加以佐证,只有主观臆断,实不可依。其二,证明方法错误。沿长方形对角线所分得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相等)这一结论在理论上同样须有一个严格的证明才可以成立(平面几何五大公理中并无这一条),而王老师却把它看成了“想当然”,荒诞不经,不足效法。   片面之得,一叶障目,竭势而思,乃至荒谬是王老师教学建议中的“癌瘤”,而王少平老师“推倒重来,另开炉灶”的教学建议虽然从教法研讨上来看具有相当的积极性,但笔者认为这有拿名师压人的霸毒,不是一种“忠厚”的评课、议课方式。“课堂教学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种教法付诸于课堂,与鲜活的学生生命相碰撞,都会有“不妥帖”的地方,我们没有理由盲目肯定或否定某种教法,更没有道理武断鄙薄或追捧某位教师的做法。笔者读过王老师这篇评课文章之后,曾细致翻阅过北师大版、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的相应章节,其内容设计大同小异,恕笔者不一一列举,仅以自己所使用的北师大版教材为例,该课共有三个页码,第一页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大小两个三角形对话的主题图,其中大三角形说;“我的三个内角的和一定比你大”,小三角形说:“是这样吗?”下半部分是一个图表,供学生测量记录。第二页主要提供了两种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操作方法。第三页是巩固练习和拓展练习。由是观之,我们不难发现这个事实:课本并没有刻意为学生提供多少可供阅读理解的素材和内容,虽然读图也是一种阅读,但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也未免太“小儿科”,难以体现出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请恕笔者浅陋)。反衬而观,笔者认为“二王”老师提供的课例中教者的做法实际上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和适应性,猜想――操作――验证――巩固,四步到位,不蔓不枝,既体现了教材专家组的编者意图,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恪守了新课标对教师“空间与图形”部分教学法上的“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要求(摘自4~6年级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建议),不存在什么不妥当,更没有明显的足以推倒重来的硬伤,虽然课堂开始部分教师没有把握好,但瑕不掩瑜,只要教者能注意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对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而不是忽视其已有知识存在,完全可以上出一节好课。   退一步说,如果我们真地按照王老师的设计展开教学,难道就不会同样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难道就可以全然避免有些教师“心中无学生”的课堂教学产生?恐怕问题的根源并不在这里。如果到那时,再跳出另一位如此“热心”的“王老师”,指手画脚,再抬来个什么某某名师的教法,高声兜售叫卖,我们评课议课,“共同提高”的初衷,就会变成一场永无胜方的,不同教法派系之间的“拉锯战”,与师无益,对学生也不见得是什么福祉。真理,多跨越一步也就成了谬误。评课、议课同样如此,经验主义的照搬,自以为是的创新,拿名师说话的霸道在当下还在暗涌浮动,混淆我们的视听,扰乱我们的思维,并日渐成为我们教学自信心建立的绊脚石、拦路虎,我们当有自己的思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